司马南:参战军人告别戎装,他们的特别优待机制能落实吗?
(本文根据司马南老师视频节目整理,内容有删改)
两会期间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上,我看到一个说法:希望国家建立对参战人员的特别优待机制,也就是过去所说的“拥军优属”。过去我们有这个传统,但在如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对越自卫还击战45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加难以忘怀那些挺身而出的参战退役老兵。
这些退役的老兵是咱们国家的英雄,因此有必要建立参战老兵特别优待机制,这不仅是对这些英雄应有尊重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

我国自2021年开始实施《退役军人保障法》,对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退役军人保障法》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就是国家应该建立参战退役军人特别优待机制,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提法,包括两会代表的议论都是有法律遵循的。
国家已经明确建立参战退役军人的特别优待机制,这可能涉及到两部分人,一是要特别优待今后参战的退役军人,二是不能忘了已经参战的退役老兵。
在我们民族反侵略、保和平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距离现在最近的就是1979年2月17日开始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还有就是10年对越边境防御作战。
现在45年过去了,当年参战的年轻人都步入老年时代,所以会听到一些老兵议论说,“如果咱们墨守成规,等时机成熟后再展开参战军人的身份认定,那恐怕参战的军人就更老了”。

现在有很多人建议,应该尽快出台参战军人的身份认定标准,建立特别优待机制的程序,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各级退役军人的事务部门要督导全面进入参战军人的身份认定程序性工作。
俄罗斯现在在打仗,因此俄罗斯对待参战士兵的优待工作就非常明确,比方说坐车不花钱等,各种标准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过去我们强调拥军优属就是因为我们的将士在战场上会流血牺牲,他们可以为祖国捐躯,但是他们放心不下爹娘、妻儿。所以战场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感人的一幕,就是每当有战士牺牲时,他们就会拜托战友帮忙照顾自己的爸妈。
战友之间的感情很深,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有一些活着的战友把牺牲战友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并且照顾他们的父母。但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就整个国家而言,我们必须把这件事变成一种常规的机制。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具体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但是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尽快推进,并且包括我认识的很多老兵都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尽快推进。
参战军人优待机制的问题和一些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会让人想得更多一些,比方说退役军人使用优待证可以享受优先服务,但是有的地方却对此拒绝,拒绝的理由是优先你那其他人怎么办?别人如果有意见,那我们的工作不好做。
可是这些人没有想过,当战争或者遇有灾难时,往往是军人冲在最前线的,他们为党和人民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牺牲。因此参战退役之后,他们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之所以今天跟大家讲这些,是因为这件事情在某些地方、在个别层面上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80年代参加越战最年轻的战士,现在都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了,当时他们那种英勇的身影随着岁月消散,如今他们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想到这时不免有一种苍凉之感。

还记得当年自卫反击战时,全国流行的深情而感人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小草》《血染的风采》,以及著名的《高山下的花环》电影。
其中《血染的风采》的歌词深入人心: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
也许我长眠将不能醒来,你是否会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看到这个歌词,亲爱的朋友,不知道您作何感想?人都很健忘,难道大家都忘了当年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英勇献身,在猫耳洞里忍受着敌人每天打来的炮弹,随时都面临牺牲的危险了吗?

如今他们作为参战退役的老兵,我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优待,从道理上讲这事执行起来很麻烦吗?
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件事情,倘若当再有战争发生的时候,最起码我们可以做到让他们不为优待机制一事有所牵挂。
参考文章|魏丕强
责任编辑|胡言 笔夫
部分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