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时差Talk | 袁隆平说过的那些话,你还记得吗?

来源:人民日报国际

一年前的今天,“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袁隆平说,水稻生产要由“吃饱”向“吃好”努力。在袁隆平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念念不忘的还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曾经有美国学者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无数后继者的梦。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袁老的“那些话”。

(来源:人民日报国际)

举报

猜你喜欢

袁隆平:我经历过饥荒饿死人的年代,这种场景在中国不会再发生
00:30
袁隆平:我经历过饥荒饿死人的年代,这种场景在中国不会再发生
故事湖南:袁隆平当老师爱搞创新,三年饥荒时,为何他却遭遇困境
02:47
故事湖南:袁隆平当老师爱搞创新,三年饥荒时,为何他却遭遇困境
你不知道的饥荒:袁隆平回忆60年代饥荒没粮食吃,谈粮食的重要性
00:36
你不知道的饥荒:袁隆平回忆60年代饥荒没粮食吃,谈粮食的重要性
大饥荒来了,袁隆平院士终于发现了杂交水稻
01:10
大饥荒来了,袁隆平院士终于发现了杂交水稻
故事湖南:60年代闹饥荒,袁隆平目睹路边饿殍,决定解决粮食问题
02:26
故事湖南:60年代闹饥荒,袁隆平目睹路边饿殍,决定解决粮食问题
功垂竹帛袁隆平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江西德安人 ,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降临,大饥荒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人们因饥饿而倒下的场景,这让他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1961年,袁隆平在早稻田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比普通稻穗大很多。他将其种子种下,虽未收获理想中的饱满稻穗,却由此推断出可能存在天然杂交水稻,进而开启了对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研究。1964年,他在洞庭早籼稻田里找到了“天然雄性不孕株” ,随后两年,踏遍附近稻田,又找到6株,经繁育栽培、分析整理,写成杂交水稻研究首篇重要论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正式提出“三系法”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序幕。
 
此后,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难,1970年在海南发现“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突破口,不久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种植,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后续,他又相继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等难题,不断刷新水稻产量纪录。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仅让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还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无数人摆脱饥饿,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他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战略,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为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创建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大面积应用超级稻的国家;开展的海水稻种植研究,有效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袁隆平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杂交水稻成果惠及全球,他的科研精神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济世利民 #功垂竹帛 #矢志不渝 #开拓创新
01:41
功垂竹帛袁隆平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江西德安人 ,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降临,大饥荒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人们因饥饿而倒下的场景,这让他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1961年,袁隆平在早稻田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比普通稻穗大很多。他将其种子种下,虽未收获理想中的饱满稻穗,却由此推断出可能存在天然杂交水稻,进而开启了对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研究。1964年,他在洞庭早籼稻田里找到了“天然雄性不孕株” ,随后两年,踏遍附近稻田,又找到6株,经繁育栽培、分析整理,写成杂交水稻研究首篇重要论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正式提出“三系法”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序幕。 此后,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难,1970年在海南发现“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突破口,不久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种植,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后续,他又相继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等难题,不断刷新水稻产量纪录。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仅让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还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无数人摆脱饥饿,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他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战略,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为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创建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大面积应用超级稻的国家;开展的海水稻种植研究,有效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袁隆平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杂交水稻成果惠及全球,他的科研精神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济世利民 #功垂竹帛 #矢志不渝 #开拓创新
故事湖南:袁隆平决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当年闹饥荒太严重了
02:26
故事湖南:袁隆平决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当年闹饥荒太严重了
袁隆平为什么伟大?让饥荒不再有,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
01:27
袁隆平为什么伟大?让饥荒不再有,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