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粘人精”——成年人的分离焦虑

你是不是以为分离焦虑只会出现在学龄前的儿童身上,一个成熟又自立的成年人怎么会对分离产生情?

其实不然,成年人也会因为与他人分离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严重身体反应。其定义是:当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

感情破裂过度崩溃

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人总是喜欢粘着他的另一半,分手后痛苦不堪,要死要活求复合。

又或者亲密伴侣不在家,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产假过后,妈妈不能如期放松的回到职场。

大学生寒暑假返校前几日,开始焦虑不安,紧张烦躁。

职场人出差或其他城市上班导致出门前苦闷,焦虑。

这些都是成年人分离焦虑的主要形式。

2013年,DSM-IV(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才将“成人”纳入“分离焦虑”目下,其实很大程度都与依恋模式有关。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行为模式呢,不恰当的“分离焦虑”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1.“童年创伤”:我们都知道孩童时期经历的创伤对个体有着深远的发展,比如父母离异,孩童时期最亲近的养育者分离,迫使自己做出选择,更有甚者被送人抚养或直接丢给老人,其次频繁转学,农村留守儿童等也容易对分离产生恐惧不安情绪。

2.家庭原因:家庭是每个人的温暖港湾,但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冲突频繁,过激争吵,相互之前缺乏爱的支持,也会使避风港变得没有安全感,家庭成员担心家庭破裂而无所去处,从而产生对分离的恐惧。

或者孩子如果总在父母的冲突模式中相处,就会与他人,同学在相处中易发生冲突,导致自己被孤立。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对分离的焦虑。

夫妻一方如果对另一方过度依赖,总害怕失去对方会导致自己生活无所依,无法独立生活,也会产生分离焦虑。

3.社会文化因素:从小被教育对家庭有责任,有担当,要促成家庭和谐,继而分离时担心不能尽到家庭责任或失去家庭情感支撑。

要如何合理应对成年人分离性焦虑呢?

(一)增强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

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恐惧来源是应对分离性焦虑的关键。认识到过度的焦虑只是自己不健康的一种心理状态,担心的事情并不会发生。在面对分离时学会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例如,冥想和深呼吸,跑步打球等运动,与朋友、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来寻求支持和理解;参加兴趣小组、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减轻对亲密关系的过度依赖。

(二)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减轻分离性焦虑的症状。努力与他人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避免过分依赖对方。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便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联系。保持适度的距离,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导致个体对分离产生更大的恐惧和不安。

(三)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助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

写在最后:之所以在积极整理有关分离焦虑的知识,是因为自己本身是一个严重的分离焦虑患者,不太幸福的原生家庭,带给我内心非常大的创伤,敏感,脆弱,讨好,自卑,内心没有力量,不配得感强烈,虽然人到中年,但我仍然一直在自我治愈的路上。有了孩子以后,我变得无论如何也无法离开孩子,一旦离开,就害怕弱小的他也像小时候的自己一样无助,害怕,哭泣。不希望他有和我一样的心理创伤。以至于现在连最基本的正常分离也很难。所以希望可以通过不断地查阅资料,阅读,学习。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