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何说人类祖先是鱼?身体这些部位,能证明我们是鱼变的?
科学家说,我们人类的祖先不仅是树上的猴子,还是水里的鱼,甚至有化石为证?
世界的主流神话中,人类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但科学却与传说截然相反,这让很多人无法相信,并认为进化论就是西方人编造出来的谎言。

人类这么高级的生物,在地球上一枝独秀,怎么可能是从鱼变来的?
为什么一定是鱼?
在遥远的寒武纪早期,其实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那为何人类的就一定要从鱼类进化而来,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就要先从人和鱼共同的的特点——那条关键且不起眼的脊椎中来寻找线索。

现在“脊椎动物”这个定义,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多种生物,最早的脊椎动物,就是大家共同的祖先,而追寻脊椎动物的发展史,也正是人类探索自身身世的一个重要线索,
而在我们看来人与鱼似乎没有任何相同点,但是有很多证据支持“鱼祖先”学说,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化石记录。

在云南,科学家们在地址探索中找到了早已灭绝的——昆明鱼和海口鱼,它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无颌类脊椎动物,也是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它们的化石显示了它们具有一些陆生动物的特征,也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型物种。它们的年代可以追溯到5亿多年前,比恐龙还要早得多。它们的发现和研究为人类祖先是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昆明鱼复原图
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化石是在云南澄江地区发现的,它们属于澄江生物群,这是一群早寒武世的海洋生物,它们展示了寒武纪生物多样性。
寒武纪是在约5.4亿年前,那时地球上的生物,在短短的几百万年内出现了多种新的形态和结构,几乎所有的现在“门”一级的动物都在这里出现了。
澄江生物群中除了昆明鱼和海口鱼外,还有三叶虫、云南头虫、娜罗虫、瓦普特虾等多种节肢动物,以及海绵动物、腕足动物、刺胞动物等其他无脊椎动物。

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化石都是侧压保存的,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都非常清晰,可以看出它们与现代的鱼类和人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鳃裂、颌骨、脊椎等。
这些特征表明,它们是所有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也可以说人类和鱼类以及其它脊椎动物,都是从它们演化而来的。

昆明鱼的化石长约2.5厘米,它的身体光滑,无鳍条,可以分为头部和躯干两部分。
它的头部有两个眼睛,一个口,以及五到六个鳃裂。鳃裂是一种呼吸器官,它可以让水流过,从中提取氧气。鳃裂也是人类的祖先特征之一,人类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鳃裂,但后来会消失或转变为其他器官,如耳咽管、扁桃体等。

昆明鱼的躯干有一个脊椎,这也是脊椎动物最大的特征之一。昆明鱼的内部解剖结构包括头颅软骨、围心腔、肠道以及一列生殖腺,这些都是人类和鱼类的共同器官,说明它们有着相同的生理功能。

而海口鱼的化石长约3厘米,身型与昆明鱼相似,但是可能拥有腹侧鳍,有鳍条。也有两个眼睛,一个口,以及至少六个鳃裂。它的躯干和昆明鱼的躯干也很相似,也有一个脊椎,以及一些肌节。
它的背鳍位于躯干的背部,它有紧凑排列的鳍条,可以帮助海口鱼保持平衡和方向。腹鳍位于躯干的腹部,它和胸鳍同样是成对的,可能是偶鳍的原型,偶鳍是一种具有骨骼和肌肉的鳍,几亿年后就变成了人类的手和脚。尾鳍位于躯干的末端,可以帮助海口鱼前进和转向。

虽然在身体结构上有点差异,但昆明鱼和海口鱼都是属于无颌类,它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脊椎动物,也是由此推断,它们就是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而有颌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2亿年前的奥陶纪,它们是由无颌类演化而来的,无颌类是指没有颌骨和牙齿的脊椎动物。
有颌类的出现是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进化事件,它使它们能够有更多的食物选择和更强的防御能力。

有颌结构让我们的祖先拥有了超越“同行”的摄食效率也有效的扩宽了食物种类,这个结构能让嘴更加有力且长得更大,使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位置。
这极大提升了它们的演化潜力,再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有颌类的身体构造发生了重组,演化出成对鼻孔、牙齿、舌头、脖子、四肢/偶鳍等新的器官,为它们的多样化和辐射分化奠定了基础。

由鱼到人的关键节点
我们现在看起来,鱼与人的区别确实很大。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克服了我们现在仍在克服的一个巨大困难——“上岸”。

肉鳍鱼为了逐渐适应陆地环境,出现四肢和肺,形成两栖类。这个阶段的肉鳍鱼是一类具有肉质的鳍和鳍骨的鱼类,它们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肉鳍鱼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开始出现四肢和肺的特征,这使它们能够在水生和陆生的环境中生存和移动,也使它们能够逃避水中的捕食者,并逐渐利用陆地的资源。

其最典型的过渡型物种是“四足鱼”,“四足鱼”在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开始进化为两栖类,是一类具有鱼类和两栖类的特征的动物,如提塔利克鱼等。也是从此开始,鱼打响了“上岸”的第一枪。

然后两栖类出现鳞片和卵壳,减少水分损失,形成爬行类。两栖类在3.2亿年前的石炭纪开始出现鳞片和卵壳的特征,这使它们能够减少水分损失,适应干燥的环境,也使它们能够保护自己的卵免受干燥和捕食的影响。当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恐龙了。

在适应陆地的干燥环境之后,部分爬行类开始逐渐放弃古老的卵生、鳞片模式。开始适应气温及大量繁殖。爬行类从此出现毛发和乳腺,提高体温和护育能力,形成哺乳类。

鸭嘴兽
爬行类在2.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开始出现毛发和乳腺的特征,这使它们能够提高体温,适应寒冷的环境,也使它们能够分泌乳汁,护育自己的幼崽。
爬行类的代表性的过渡型物种是哺乳爬行类,它们是一类具有爬行类和哺乳类的特征的动物,如蒙古兽等。
哺乳爬行类在2.2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开始进化为哺乳类,像是我们中国东北部发现的中国袋兽等等。

三叠纪时期的哺乳动物
成为哺乳类动物之后,祖先们开始寻找更加效率的生存方式。也就形成了直立姿势和大脑,增强运动和智力,形成人类。哺乳类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开始出现直立姿势和大脑的特征。
这使它们能够增强运动和智力,适应复杂的环境,也使它们能够使用工具,交流和合作。而此时的过渡物种就是我们熟知的灵长类了。

灵长类在700万年前的新近纪开始进化为人类,它们是一类具有直立姿势和大脑的陆生的动物,如早期的人类和早期的智人等。

而三百多万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名为“露西”的20岁少女,不小心从树上跌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人类进化史化石依据,让“它”转变为“她”,从此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能够直立行走的人类历史开始在地球上拉开序幕。

露西少女,被誉为“人类老祖母”
参考资料:
1.地球上的第一条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cas.cn)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3.丰娇昆明鱼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4.海口鱼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5.肉鳍鱼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2%89%E9%B3%8D%E9%B1%BC6.鱼到两栖动物 (earthhistory.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