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孩玩密室逃脱吓到住院:别嫌孩子胆子小,是大脑还没准备好
7月17日下午,广西南宁王女士12岁的儿子响响(化名),和同学到商场玩密室逃脱游戏,被恐怖的游戏情节吓得脸色发白、全身无力。医生诊断为受惊吓过度。孩子住院4天后才慢慢走出心理阴影,但是只要一听到鬼神,他还是会感到恐惧。

和同学们一起玩个游戏,怎么会被吓成这样?
人类在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大脑形成了一个应对危险、恐怖场景的模式:“战斗-逃跑”模式。当遭遇危险恐怖时,我们大脑的杏仁核先被激活,这就像危险警报被拉响;紧接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加快相关激素分泌,会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体的能量被迅速调动起来;之后,前额叶会来参与判断,危险是真的吗?能不能搞定?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当我们玩密室恐怖游戏或者看恐怖片时,这一模式同样会被触发。杏仁核和下丘脑首先会被激活,因此会出现心跳加速、肌肉紧绷的现象。而具有高级功能的前额叶的激活程度,则因人而异。前额叶是负责对恐怖刺激的性质——真与假、严重程度等作出判断的脑区。青春期的孩子,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他们理性思考能力不足,情绪更容易失控。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较怕黑,尤其是10岁左右的男孩特别容易怕黑。而密室逃脱中专门设计的恐怖道具、画面、突然出现的恐吓场景,更容易让孩子情绪失控、受到惊吓。另外,有些孩子可能本身就有幽闭恐惧的心理问题,或许平时没有发觉,在密室游戏中则一下子爆发了。
为什么和响响一起去的其他同学没事儿?难道是响响胆子太小?
这还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胆大胆小这么简单。人脑的前额叶就像一个中心指挥所,它与杏仁核、下丘脑等其他脑区有广泛的双向链接。前额叶能接收和综合由全脑其他部位传入的各种信息,并对其他脑区发出调控的指令。有研究发现,在“假恐怖“场景下,不同的人,其前额叶的激活程度是不同。

前额叶激活程度较高者,会判断当前的恐怖危险在可控范围内,并不是真的发生了危险,从而调控杏仁核和下丘脑的激活程度,不让它们过分活跃。而前额叶激活程度较低者,就好像中心指挥所失灵了,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假恐怖”被当做了“真危险”,杏仁核和下丘脑得不到“安抚”,最后就出现脸色发白、全身无力这种被吓惨的情况。
我们大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有的人喜欢看恐怖片,不仅不害怕,甚至还能边看边乐;而有的人多看几个恐怖镜头,都会失眠、做噩梦,怕黑到不能独处。这并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而是大脑功能存在个体差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授乔尔·科恩和加州大学的爱德华德·安德雷德曾对人们观看恐怖片的体验做过研究,他们发现喜欢看恐怖片的人不仅体会到恐惧,还会体会到快乐,而不喜欢看恐怖片的人则只体会到恐惧。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平时对恐怖的故事、恐怖的画面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恐惧情绪的话,就不要支持或者纵容他们去看恐怖的电影、书籍,参加密室逃脱这类的恐怖娱乐活动。
更不要因为孩子有所谓“胆小”的表现,而奚落他们。特别是一些男孩的家长,不要用“假恐怖”去挑衅孩子、锻炼孩子,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胆小”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像开篇提到的响响那样“怕同学笑话硬着头皮体验”,不要因为盲目从众、盲目攀比的不健康心态,去尝试恐怖电影、恐怖游戏。我们不妨给孩子讲一讲脑科学知识,这完全不是胆量的问题,而是他们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或者他们的大脑天生就对恐怖、危险更为敏感。即便想要重塑大脑,想让自己对恐怖不那么敏感,也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大脑,而不要试图用大脑尚不能承受的强烈刺激来改变大脑,那样多半会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创伤。
孩子被恐怖电影、恐怖游戏吓到了怎么办?
如果孩子没有经住诱惑,或者被同学朋友怂恿着接触了“恐怖类娱乐”,出现怕黑、失眠,头脑中总是不由自主地闪回恐怖画面,应该怎么办?
家长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轻声温柔地安慰他们,还可以说一些类似“胡噜胡噜毛儿,吓不着;抹挲抹挲肚,开小铺儿”这种像“神秘咒语”一样的俗话。孩子可能听不太懂,但正是因为这份“不懂的神秘感”,会让孩子感觉有某种神力,从而获得安全感。
另外,如果孩子年龄稍大一点,可以教给他们想象放松的方法。先让孩子想一想什么样的画面、场景能让自己感到安全、放松、舒适、愉快。是抱着小动物坐在午后的沙发里,还是和朋友一起聊天说笑?是在游乐场疯玩,还是欣赏秀丽的山川美景?每当孩子又想起恐怖的画面、事物时,就引导孩子回想这个让他感觉美好的画面或场景,沉醉在其中,用回想或者想象中的阳光、美好驱散恐怖的阴霾。

如果以上方法效果不佳,说明情况比较严重,要及时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结语
暑假到了,建议各位家长多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多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积极向上、有益身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