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以人为参照,我是我

以万物为参照,我是人

以存在为参照,我是道

什么是道?

比如,冰、水、水蒸气在一定温度的变化中,相互转化,而其本体不变,这不变的存在即是道。

道生一,这一是我是你是他是天地中任何一物。生一即是指道化万物。道生一另一层含义为这是第一阶段。

一生二,这是第二阶段,一是我,此时的我刚出生,不识道为何物。我以自己的主观,感受这世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其间,在认知这个世界的同时,将世间的存在以主观为标准,这样就形成了符合主观与不符合主观的二元对立。这也是二的第二重含义。

二生三,为第三个阶段。二元对立中,不是你对就是我错,终极对抗为生死。简单点说,我活着的日子,一直在与死亡竞争。过程中,我的主观感受饱尝痛苦。而对痛苦,每一个我都费尽心血的想方设法来化解。所有的思索中,当有一个我,追寻着存在的本身,领悟了我的本来面目——即我是道,因万物都是道的化身,就感受到了万物一体,也就是三生万物。

这个道的理解,在佛义中为空,在《圣经》中是神。

由此,还可以解释三个问题:

1.为什么有些人认为修行是反人性的

若是站在人的角度,人本具七情六欲,而修行的最终会没有七情六欲的束缚。这样呢,人的本能都没有了,岂不是反人性了。

2.佛为什么劝世人选择放下

放下什么呢?放下执着,也就是放下对抗。因为所有的痛苦都是从对抗中产生。

3.《圣经》里为什么说道即是神

《圣经》里说神造万物,与道化万物殊途同归。区别在于《圣经》中,将神造万物拟人化说得一清二楚;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需要自悟。

常人都活在我是我我是人的阶段。我是我,那么你是你,他是他,这样就将我与别人产生了差别;我是人,也就将我与万物产生了距离。也就决定了我的存在,以我的主观为主导——以自我为中心。

如何理解以我的主观为主导呢?

比如——井水,在夏天,我感觉到的是井水是凉的,而冬天,我感觉井水是温的。而事实上,井水一直恒定在18度左右。

这里,并不否认主观的存在性,因为我站在人的立场,必定需要以自我主观去认知世界。只是,我需要认清,主观是我认知世界的工具,而不是我的主宰。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主观感受井水的冬暖夏凉中,我的主观感受是真实的,若我不进一步了解到,这种情况是受冬夏温差形成的,而是坚定的认为井水在夏天是凉的冬天是温的,我就被表面认知搁浅了。

再比如,我的身体对营养的需求,是一般食物都可以满足进行能量转化的。而我的主观促使我追求山珍海味时,并非是我身体的本质要求,这样,我便被主观带跑偏了。

当一切都以主观为依据时,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活在了主观感觉中,而非真实的世界里。

更极端的情况是,以我的主观为中心,去丈量外在的一切。换句话说,以自我的感觉去与个人以外的人与环境相比较,而外在的一切并不以我的主观而转移,我却一定要去丈量要去比较,是不是注定会撞墙?

如此,痛苦便产生了!

我的主观感受中,是不接受痛苦的。于是,无数个我围绕避开痛苦而思考:

1.致力改善外在环境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希望获得更丰实的物质条件来减少痛苦。

2.探寻生命的密码

哲学家们以整个人类的更迭为背景,从生命的源头陷入深度思索。以期解开生命的密秘,供给后来人作为生活的指南。

3.沉思心灵的归处

不论是求道信佛,还是所有的宗教,都是围绕给心灵寻求一个归处。这个归处,就相当于土壤,生命在其中生根发芽,花开花落。

其中的不同之处,在于有的人以解决个人或家庭痛苦为目的,有的人以解脱人类的痛苦为前提。

小结:

1.我由道生,在世与万物同生共存,本身不生不灭(如水的本体)

2.主观是认知世界的工具,其支配权在我不在它

3.感受痛苦是主观的必然,解决痛苦需挣脱主观的束缚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