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仙境,昆仑山究竟藏在哪里?又被称为死亡谷?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最神秘的昆仑山其实并不叫“昆仑山”。实际上,昆仑山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神山。在《山海经·西次山经》中,详细记述了昆仑地理,其中提到“昆仑东西”共有二十多座山丘。
虽然书中夹杂了一些巫家的奇谈怪论,但总体上反映了那里的地理面貌。书中所记载的是“昆仑之丘”,而不是“昆仑山”。“昆仑之丘”又被称为“帝之下都”,这导致了一个普遍的误解,即人们将“昆仑山”视为“昆仑之丘”。
因此,“昆仑”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诡异的问题就出现了。撰写《史记》的司马迁读过一本叫《禹本纪》的书,他在《大宛传》结语中引述了书里描写昆仑的一段话:“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而我们当前所知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只高出海平面9公里,昆仑竟然高达1200公里,那岂不是伸到天宫去了?既然“昆仑山”如此庞大,为何从古至今都没人能找到这座神秘的大山?

那么,这个神秘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昆仑山又被现代人称为“死亡谷”呢?难道是因为进去的人都会遇到致命的危险,所以才有了“昆仑山死亡谷”的说法?

在中国青海省的昆仑山区,有一个名为那棱格勒的峡谷。这个峡谷内风光旖旎,湖泊清澈丰盈,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景色极其诱人。然而,它也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据说,一旦进入这个峡谷的人和动物,无一例外地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当地牧民将其称为“死亡谷”。

相传,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宁愿让牛羊在戈壁滩上因缺少肥草而饿死,也不敢让它们进入这片牧草丰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这个谷地,正是所谓的“死亡谷”。谷中遍布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猎人遗留的钢枪,以及荒丘上的孤坟,这些都向世人传递着一种阴森恐怖的死亡气息。
时间回到1983年,在青海省阿拉尔牧场,有一群马因贪吃肥美的草料而误入了名为“死亡谷”的地方。一位牧民为了找回这些马,冒险进入了谷地。几天过后,虽然马群返回了原地,但牧民却杳无音讯。最后,人们在一座小山上发现了他的尸体: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手中还紧握着猎枪,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令人费解的是,他的身上并没有任何伤痕或遭受袭击的痕迹。

不久之后,附近的地质队也遭到了“死亡谷”的神秘袭击,情形与那位牧民惊人地相似: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

那么,这个如此诡异的“昆仑山死亡谷”,是否就是《山海经》中所描述的“昆仑之丘”呢?
朋友们好,我是九筒。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山海经》和“死亡谷事件”,从远古的出发点来梳理“昆仑山”的历史源流,并探寻所谓的“昆仑之丘”到底位于何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山海经》中关于“昆仑”的描述。书中提到,“昆仑之丘”实为“帝之下都”,意指“昆仑”是天帝和众神在人间的都城。在上古时期,“帝”是诸神之王,是神的代称。那么,这个“昆仑”位于哪里呢?它位于《山海经》中所描述的世界西北部,被一个名为“西海”的大海所环绕。古人的意识里和各种传说中也常提及“西海”,比如常说的“四海龙王”,这里的“四海”指的是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同时,据古人记载,有三条河流发源于“昆仑”,分别是流沙、赤水和黑水。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中提到的“昆仑”时,并没有“昆仑山”的说法,而是称之为“帝之下都”。

那么,现实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昆仑山”又位于何处呢?它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从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开始,向东穿越西藏和青海,一直延伸到柴达木盆地的上游谷地。昆仑山脉从东到西绵延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5500米之间。山脉之巅终年积雪,拥有7612条冰川,冰的储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857.07亿立方米。

然而,昆仑山并不是许多神话中提到的那座“昆仑山”,而是中国西部的主要山脉——昆仑山脉。但请注意,“昆仑山脉”并不等同于《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实际上,它是借用了《山海经》中的昆仑之名,之后被后人命名为“昆仑山”。严格来说,“昆仑山”可以被视为对“昆仑之丘”的一个山寨版本,只不过这个山寨版本的“昆仑山”名称诞生得非常早,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开始将“昆仑山”和“昆仑之丘”混为一谈。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听说“昆仑”既是河流的源头又是一个仙境,便在张骞出使西域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派遣使者查勘黄河源头。张骞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经过新疆,到达了中亚的大宛国,即今天的费尔干纳盆地。历经千辛万苦返回后,汉使在源头地区并没有找到那神奇的大山,反而在附近发现了一个叫于阗的地方,即今天的和田。张骞无法完成原先的任务,只好带回一批于阗出产的玉石献给汉武帝。

《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在查不出昆仑位置后心有不甘,便“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把位于“于阗”附近的山脉封为“昆仑山”。而现代地图上标注的昆仑山,正是源自汉武帝这一行为。
这引出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汉武帝一听到黄河的源头就会想到封“昆仑山”这个名字呢?原因在于先秦时期有两本流行的典籍,一本是《山海经》,另一本是《禹本纪》。据传,这两部书都是在大禹治水时期留下的,它们记载了天下的锦秀河山和珍禽奇兽。遗憾的是,只有《山海经》的文本流传至今,而《禹本纪》已经失传,只能在其他书籍中看到其残篇。

然而,在汉朝时期,太史公曰:《禹本纪》当中就明确指出黄河的源头就是来自于“昆仑”。昆仑高达二千五百余里,是日月相互隐避和各自发出光明之处。
昆仑之上有醴泉和瑶池,醴泉就是味道像薄酒的泉水,瑶池则是宫苑中的水池。很明显汉武帝曾经熟读《禹本纪》和《山海经》,他根据张骞的报告和书中的记载,把这些山脉命名为“昆仑山”。

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从张骞错到汉武帝,从汉武帝错到后人,从后人错到我们。
因为啊,根据现代地理考察证据表明,黄河的源头来自于青海的腹地,在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海拔约5200米,分南北二源,自西向东分流。同时青海省玛多县,也被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
而和田(于阗)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端,从和田到马渡县的距离相隔2000多公里。此外,在他前往西域的使命中并未经过青海地区,考虑到黄河的源头位置判断,误差超过了2000多公里。那么用这错误的黄河源头位置为基础去倒推“昆仑”的位置,自然也就不可靠了。

然而,除了汉武帝之外,还有一位读过《禹本纪》的人,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的《大宛列传》中引用了《禹本纪》的一小段原文。因为他对“于阗”即黄河源头的说法深感疑惑,于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意思是说,从张骞出使大夏之后,一直走到了黄河的尽头,真的见到了《史记》中所描述的昆仑山吗?所以,关于九州的山川河流,还是《尚书》中的记载最为接近实际情况。至于《禹本纪》和《山海经》中记载的所有怪物,他表示不敢妄加评论。

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地形,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水往低处流的现象。但是,和田地区的海拔高度约为1450米,相比之下,黄河上游地区的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因此,无论和田的哪一条河流,都不可能从低处流向高处,进入黄河上游。由此可见,司马迁的地理知识还是非常扎实的。

而今天对于昆仑山脉的命名,其实是几千年来的一个误导,这是一种持续惯例的说法。因此,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官方对“昆仑”的勘测和探索,就像一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那么,传说中的“昆仑”到底在哪里?这就得从其他资料中来寻找线索了。
在战国时期,有一本名为《穆天子传》的游记。它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载了周穆王的奇幻故事。周穆王率领七个精选的勇士,从宗周出发,跨越漳水,经过河宗、阳纡山、群玉山等地,一直向西,最终到达了昆仑,并见到了西王母。周穆王与西王母一起宴饮、交流的故事被详细记载。

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根据这个路线来推算,认为周穆王所到的昆仑山是今天甘肃安西县南的昆仑障,而不是在今天的青海省。实际上,这座昆仑障是一座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山,因此这个说法也就只在甘肃地区广泛流传。
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朋友问了:“上述中所有寻找‘昆仑山’的方法,都是基于《山海经》、《禹本纪》这样的上古典籍,难道古人就不会画一张地图吗?”

巧了,还真有这么一张古地图,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昆仑”的位置。这张图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在传说中,成都平原有一颗通天神树叫“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棵神树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但是,在当时上古时代人神杂居,人和神通过建木神树共存于天地之间,不分彼此,共同生活在一起,导致大伙无法分辨谁是人谁是神,彻底扰乱了人间秩序。于是,黄帝的继承人颛顼对天地秩序进行了一次整顿,他把建木神树斩断了,实现了天地隔绝,从此人神不扰。

不过,古代的神灵也不是傻的,它们通过“昆仑山”的方式再次频繁来往人间。而“昆仑山”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成都平原的西边。在地图中,“昆仑”的旁边有一个“星宿海”,这个星宿海孕育了一条重要的大河,名为黄河。昆仑山周围环抱着一条自北至南的山脉,山脉之中有一条大河潜入地下,名为金沙江。当金沙江再度涌出地面时,它已经穿越了成都平原,到达了三峡,成为了长江的源头。而黄河、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古老密码,被记录在这张神秘的古地图上。

那么,这张“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到底是谁呢?西方人认为,这是一位名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传教士在1602年传授给中国的世界地图。但这幅“坤舆万国全图”的来历实在太诡异了。在分析这幅地图的观点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在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诡异”过程。

1578年3月,利玛窦和几位传教士一起,乘坐帆船从葡萄牙里斯本港出发,越过好望角,抵达印度果阿。到了1583年,他再搭乘葡萄牙帆船来到广东肇庆,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的生活。奇怪的是,据“利玛窦”用意大利文撰写的书信及回忆录提到,他在来到中国一年后,就在肇庆绘制出了第一幅近代意义上的中文世界地图。要知道,在那个没有飞机、没有汽车的时代,你想靠双腿一年走完整个中国,并且精准地绘制出地图,那是不可能的。

时间来到1601年1月,这是利玛窦第二次进京,并获准居留。在北京期间,他见到了大明皇帝,带去了大量的西洋礼物,比如望远镜、钟表、鼻烟等等。可是皇帝对这些小玩意并不感兴趣。然而,皇帝的眼睛突然一亮,一眼就看中了这份由6条屏幅组成的坤舆万国全图,总长度达4.14米,高1.79米。皇帝认为这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使用过的海图。

那么问题就来了。
利玛窦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写到,《坤舆万国全图》是他亲手绘制的。那这幅“坤舆万国全图”真的是利玛窦画的吗?其实,这里有很多疑点。
因为《坤舆万国全图》的原图是明代内府藏的世界地图,约1430年成图,远早于利玛窦和李之藻的时代。这个逻辑起点是《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以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为蓝本绘制的。
但《坤舆万国全图》上面共有1114个地名,全部中文标注,比奥特里乌斯的世界地图还多了几百个。那么《坤舆万国全图》上这些多出来的几百个地名是从何而来的呢?只有可能是来自于“中国资料”,即15世纪前期郑和环球航行时所绘的中文世界地图。

而《坤舆万国全图》可能完成于1430年左右,即郑和第六次大航海之后。它本来就是“华夏文献”,“与欧洲测绘无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坤舆万国全图》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以“利玛窦”的名义出现呢?
在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有意再下西洋。但是有官员禀告,郑和文档已毁,只得作罢。其实,原来的地图,即《坤舆万国全图》前身还存内府。这里所说的“内府”是指明朝第一个都城南京,而不是指北京。因为在万历皇帝的认知中“郑和文献早就失踪”,而郑和时代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图不能再出现,不然就有人要担当欺君之死罪。

所以,当明朝官员“知道利玛窦来华”后,就准备把《坤舆万国全图》借利玛窦名义公开。怕万历知道有欺君之罪,只得假以利玛窦之名出版。所以利玛窦顺理成章担当了《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换句话说:就是李之藻等众臣为公开保存这份珍贵的地图,宁可把作者之名让给利玛窦,也要免去杀戮之灾。所以官吏们就密谋以利玛窦顶替作者。那么利玛窦究竟是欺世盗名的伪君子,还是真材实料的传教士?这就无人而知了。

再回头看看这幅“坤舆万国全图”,我们不禁对其背后的神秘感到着迷。
因为利玛窦在1577年离开葡萄牙后,再也没回过欧洲。即使他曾经目睹过世界地图,那也是在1577年之前的版本。当时的世界地图与“坤舆万国全图”有着巨大的差异:日本被描绘在美国附近,南美洲还未成形,而澳大利亚还不存在。这让我们不禁怀疑,利玛窦到达中国后,是如何创作出这幅《坤舆万国全图》的。

显然,那时候还没有电报通信科技,也不可能在中国接收到欧洲最新的海事报纸。
那么这幅神秘的《坤舆万国全图》又与昆仑山有什么关系?传说在远古时代,山海经是一本上古典籍。最初的山海地理知识是由元始天尊等人从昆仑山带下来的。到后来,大禹成功治水后铸造了九鼎,将这些古老的地理知识和他自己水利技术和山川河谷的位置镌刻在了九鼎上,形成了古图腾。随后,史官们通过文字注解对古图腾进行了说明,这就形成了山海经。也就是说,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字的,而完整的山海经实际上是由古图和经文组成。但后来古图丢失了,只有经文以这种零散的形式保存下来。

然而,在许多历史文献所显示中,古图和经书并没有丢失。举个例子,东汉时期的皇帝派王景去治水时,赐予他的正是山海经和与禹贡图。

同样,在晋朝时,道教奇人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也大量提到了山海古图的内容。如《山海经海内西经》郭注:“昆仑虚,盖天地之中也。”意思就是:郭璞认为昆仑山是世界中心点。因此,完整的山海经很可能一直隐藏在两个地方:一个是道家的秘藏典籍之中,另一个则在皇家内府的档案中。或许郑和在下西洋时也带着山海古图,但后来,山海古图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都被官吏们销毁了。最终,唯有道家的秘藏典籍中仍保存着上古山海图的真实样貌。那么道家的秘藏典籍在何处呢?这就没有人知道了。

回到正题,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成都旁边标注的“昆仑”,到底是不是传闻中的“昆仑之丘”呢?
如果你去过成都旅游,你会发现你能看见一连串的白雪皑皑的山峰,宛如在天空中展现出海市蜃楼。在这些雪山中,最高的那座山峰在阳光的闪耀下犹如金山,会使人不禁入迷,触动着你的灵魂和思维。这是因为你所看到的光,并不是普通的光,是从天穹上黄道光的折射以及宇宙深处的伽玛射线的影响。

而“黄道光”就是一些不断环绕太阳的尘埃微粒反射的太阳光。其中《山海经》里也讲了一段关于昆仑山闪耀金光的描写:其时远古,昆仑于黄昏之际尽崭露其奇异,红日西坠,霞光初泻,金色之光自昆仑巅峰放射,斯光非常尘寰,乃一种瑰丽奇异之金光,光华散发,玄妙非常。这是不是表明《坤舆万国全图》中的“昆仑”就是远古时期的“昆仑之丘”呢?

在古代,这座最高最壮丽的金色雪山被称为“蜀山之王”。而如今,它以科学的名义被称为“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其海拔高达7556米,同时也是全球攀登死亡率最高的山峰。可是这样的话,不就出现两个昆仑山了么?一个在青海,一个在四川?

但是上述所有寻找“昆仑”的方法都放弃了《山海经》的神话和玄怪的内容,完全是从现实的景物出发去寻找对应的线索。然而,问题在于《山海经》这本书本身就是以三分地理、七分神话为基础。如果我们把神话内容全部排除,那就啥也不剩了。因此,我们的结论无论怎样看都与书中的原意不符合。
现在让我们再仔细研究一下《山海经》是如何描述这座神山的。据书上所说,昆仑之丘高达一万八刃,其中一刃约等于八尺。而“万刃”则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

《禹本纪》提供了昆仑山的具体高度,称其高达2500余里,是支撑天空的天柱之一。此外,山上生长的稻子也与众不同,它是木本水稻,被称为“木禾”。木禾高达四丈,木干要有三四个人合抱那么粗。与其他作物不同,木禾不需要播种,每年都能自动结出稻米。除此之外,昆仑山上还有壮丽的宫殿,玉座的栏杆高达九层,高度可达数千米。宫殿有九道门,每道门都有一只名为开明兽的神兽镇守。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就是所有神灵居住的山顶宫殿。因此,无论你是在中华大地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类似的山脉。

《山海经》及后来的《水经注》《淮南子》等书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昆仑的内容,但这些描述极难解读,因为地名、地理方位与实际山川无法对应。不过,山海经给出了另一个独特标志以确定昆仑之丘的位置——“弱水”。弱水之渊环绕昆仑,将其与世界其他部分以及众神所居的仙境隔开。弱水之名意味着浮力弱,即使轻如介子的物体也无法漂浮而只能下沉,使凡人的舟船无法渡过前往昆仑。

弱水的作用不止于此。《山海经》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讲述一位山神的儿子叫窦窳,它有人面蛇身的形象,却被同族中的另一个名叫贰负的生物所杀。这引起了天帝的震怒,命令神医用长生不老药将窦窳复活。

然而,复活后的窦窳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中,结果变成了一个怪物,性情大变,开始吃人。最终,天帝派后羿将其射杀了。

大家会发现,在这里“弱水”起到了改变生命形式的作用,相当于基因改造。在《淮南子·地形训》中,围绕昆仑的弱水又被称为丹水,据说人们喝了这种水就会长生不老。因此,弱水这个东西非常神奇,它不仅能让物体无法浮起,还能改变物体的生命形式,同时还具备微观层面的力量,这使得它具有生命的本源意义。当然,无论是像昆仑这样的山脉还是像弱水这样的水体,在我们这个世界中都是找不到的。所以说,所谓的“昆仑之丘”是凡人所不能触及的。

在大宋天圣七年,有一位叫张君房的人写了一本书叫《云笈七笺》。他提出了另一种思维方式,斩钉截铁地说:昆仑就是须弥山。那么须弥山又是何方神圣呢?它是印度教和佛教宇宙模型里的世界中心。在佛教的神话中,宇宙的中心总是有标志物的,一般是一座顶天立地、至高无上的大山,环绕着他们自己的土地。这种世界观的构造秩序区分了神圣与世俗的疆界。

须弥山周围环绕着大海,海中分布着四大洲,那里是人类的居所。从须弥山的半山腰到山顶有各个层次的宫殿。而印度教的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和因陀罗都居住在须弥山上。昆仑和须弥这两个神话传说在叙事结构上高度一致,只是具体名词互换而已,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之处。因此,《云笈七笺》将昆仑和须弥这两个传说合而为一。

之前我们说过,如果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叙事上高度一致,那么它们在远古时候可能有一段共同记忆,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因为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以及大量西域及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法,带来了印度的文化和知识。其中就包括须弥山宇宙观神话。

须弥山是印度半岛文化中的宇宙山,也具备世界中心、天梯、河源等特征,在印度有同等神圣崇高的地位。因而,在须弥山宇宙观神话随佛经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的昆仑神话逐渐与印度须弥神话相融合。所以不管是“昆仑”还是“须弥”,它们都绝对不属于我们所在的时空。普通人即使到达了正确的地点,也无法进入“昆仑”的仙境世界,因为存在所谓的“结界”,将它分隔开成为了两个时空。而“结界”一词源自梵文,是佛教术语,在密宗中指修行者在修炼密法时,为了防止邪魔入侵和干扰而创造的一个有保护的区域。

昆仑周围环绕着一道弱水,它形成了一个防护罩或者是独立的空间。可以用弱水的概念来理解结界,这样就简单易懂了。“弱水”就是道家的“结界”,它将昆仑仙境与世俗红尘隔开,不受世俗尘埃的污染。

如果你想进入昆仑,就得抛弃世俗。
比如中原神话传说中的“大禹”,大禹在治水时期三过家门而不入,抛去了世俗观念,超越了个人私利,全心全意为了大众福祉。推动着治水工作的进行,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所以最终“大禹”登上了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因此,不管是昆仑山还是须弥山,只有抛去世俗观念,不受财富、地位、权力的诱惑和束缚的人才能进入。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第一个疑问:既然“昆仑”是一个仙境,为何“昆仑山”又被称为死亡谷呢?地质科考队得出了一个结论。
首先,这种现象仅出现在那棱格勒河中游的谷地,好像雷云被峡谷吸进去集中起来似的。据测定,在这一带靠近山顶的地方有1000—3000高斯的强磁性。其次,河流中游的地层是由三叠纪的火山活动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强磁性的玄武岩,且中游的广大地区都有这样的玄武岩。为此,科考队将其原因归结于强地磁的反应,这个磁力导致局部打雷。

再者,那棱格勒河的中游在夏季湿气流容易被昆仑山阻挡,集中在中游的谷地。由于上空带电的对流云或雷云的影响,这个地区地表的大气电场增强,会经常引起与圣埃尔摩火同样的尖端放电现象。
反复打雷使得这一带缺少高大的树木,但是这里牧草茂盛,所以牛马喜欢前来觅食。然而,一旦引起放电现象,牛马和人自然就成了雷击的目标。

至于尸体消失,或许与这一带覆盖着的冻土有关。厚达数米的冻土层可以说已变成了巨大的固体蓄水库。一到夏天气温上升则变成沼泽地,沼泽地会立即把尸体淹没隐藏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尸体会销声匿迹了。那棱格勒峡谷之谜,就是稀少的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死亡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