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300名抑郁症患者发现:患病半年前,他们身体出现了这些信号
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身体不对劲,但却查不出毛病?这可能不是简单的疲劳或内分泌问题,而是抑郁症在悄悄酝酿。

我们对300名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后发现,在他们明确诊断前的半年内,身体其实已经发出了不少“求救信号”。这些信号被误认为是日常压力或亚健康,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抑郁症来临前的6个月里,身体到底有哪些异常表现?
以下是我们研究中反复出现的4个早期信号,值得每一个人警惕。

睡眠乱了节奏,但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只有睡不着才是问题,但我们的研究显示,在患病前半年,超过83%的患者出现了睡眠结构紊乱:不是单纯的失眠,而是睡得很浅、醒得频繁、凌晨三四点就惊醒,再也睡不着。有些人甚至晚上九点就困得不行,但凌晨两点却精神抖擞。
这种变化常被误判为“作息不规律”或“年纪大了”,却是大脑功能开始紊乱的表现。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常在前期就出现过度激活,导致褪黑素分泌受到抑制,睡眠变浅、节律打乱。

肠胃开始“闹脾气”,吃什么都不舒服
很多人没想到,肠胃的不适和抑郁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这300名患者中,超过60%的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出现过持续性的胃胀、腹泻、便秘交替、饭后恶心等症状。
这些症状常常被归结为“胃炎”或“消化不良”,但背后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衡。研究发现,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所谓的“脑-肠轴”,情绪紊乱会影响肠道菌群生态,反过来,肠道菌群的变化也会加重大脑的炎症反应,引发情绪问题。
一些患者甚至反映,曾短时间内体重骤减5公斤以上,完全没有食欲,但查体却无器质性病变。这种“吃不下”的状态,其实是情绪低落在身体层面的显现。

身体总是“酸痛”,但查不出病因
另一个被频繁提到的信号是莫名的身体疼痛,尤其是颈部、肩背部和四肢的酸胀感。这类疼痛既不像扭伤,也不像关节炎,往往说不清楚具体痛在哪里,却总觉得“浑身不舒服”。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在发病前半年内有过这样的体验。医学研究表明,慢性疼痛和抑郁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当大脑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水平下降时,痛觉敏感性会升高,即使身体没有明显损伤,大脑也会“误判”为疼痛。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在吃了止痛药无效之后,转而接受抗抑郁治疗后,身体疼痛竟然慢慢消失了。

情绪还没出问题,注意力已经开始“断线”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是从“情绪崩溃”开始的,但我们的研究却显示,在被确诊为抑郁症前的3到6个月内,至少70%的患者已经出现了专注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情况。
不少人会发现,自己突然变得看不进去书、记不住日程、说话容易断片、做事总是出错,甚至在会议中别人说的话都听不太明白。可是一查认知功能,又没有明确指标异常,只能归咎于“累”。
这种现象是前额叶皮质功能开始下降的早期表现。前额叶是负责计划、决策、注意力和记忆的关键区域,而抑郁症早期恰恰会影响这里的代谢活动。虽然情绪还没“崩”,但脑子已经在“卡顿”了。

为什么这些信号常被忽视?
这些表现之所以容易被忽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们太“日常”,看起来像普通的疲劳或压力反应;二是身体检查往往查不出问题,患者就更容易选择“忍一忍”“扛过去”。
尤其在我们文化中,很多人对情绪上的问题讳莫如深,觉得“熬一熬就好了”,结果导致病情拖延,错过了干预的黄金期。
如果你在短时间内同时出现了上述两种或以上的身体异常,特别是同时伴有持续超过两周的兴趣缺乏、情绪低落或对日常事物提不起劲,那就真的要提高警惕,尽早去做一次心理评估。

如何更早识别、及时干预?
我们建议,如果出现这些“早期信号”,不妨做一些小调整,看看是否能缓解:
如果凌晨三四点总是醒,不要强迫自己继续躺着,可以起床做点轻微的活动,帮助身体重新建立节律;如果吃不下饭,不妨每天少量多餐,加入一些发酵类食物如酸奶或泡菜,调节肠道菌群;如果身体莫名酸痛,可以尝试热敷、泡脚、拉伸,缓解肌肉,也有助情绪放松。
更重要的是,别把“情绪问题”当成软弱,也别觉得寻求帮助是“不正常”。身体已经先替你发出信号了,不要再等情绪也开始“报警”才去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