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千年前鄂州伢都在这里上学......


从明塘小学大门口经过,沿着明堂路直行,会遇见一块“儒学巷”的路牌,这个听起来就很古老的路名,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阳光一路将我牵引至巷内,斑驳的旧楼房,老式的街巷店铺、悠闲的路人、朗朗的读书声......每迈一步都像在揭晓时空奥秘。

巷子不长,故事很长,原来这里,还流淌着千年的文脉书香。



何为儒学?它并非指的儒家学派,而是一所学校,即“学宫”。

“学宫”一词源自西周时期,是朝廷专设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学堂,因学宫内供奉的是孔子及历代大儒的牌位,故民间俗称“儒学”,沿用至今。

把时间回拨1700年前,儒学巷的由来,要从这里讲起。



之前我们聊过官柳的故事,它因陶侃而得名(鄂州这个小区,1700年前就“出名”了!)。那么儒学呢,则与陶侃的后继者庾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没错,庾楼也是他带火的。

陶侃去世后,庾亮接手其兵权,镇守武昌(今鄂州),期间,盛修学宫,还邀请了很多名士,或为办学出谋划策,或是直接参与教学,一时间促成了武昌学宫教育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学宫一开始是建在老城内城隍庙旧址,到宋代,才迁到现在的明塘小学所在地,规模达到“建讲道堂二,进学、好问、兴艺、武士、就传斋五,凡二百二十七间”。

后经历代修缮扩建,馆舍殿堂非常气派,学宫等级地位也不断提升,由县学升为寿昌军学、寿昌郡学、寿昌府学。


▲清光绪版《武昌县志》中学宫的位置



学宫背后的一条小巷,就是现在的儒学巷,历经千年改造、修建,一直保持至今。

它也是目睹学宫变迁的“时间老人”:



自东晋至清末,科举制度下的学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进士、举人、贡生、秀才……成为那个时代读书人步入仕途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办过扫盲辅导班、妇女识字班、土改骨干培训班,平民百姓也跨入了昔日的儒学殿堂;

1938年,日军侵入鄂州,并对鄂州狂轰滥炸,一部分儒学房屋被炸毁;到1950年代中期,儒学原有的石门、三眼桥和殿堂都先后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鄂城县一中;

到了1985年,县一中的高中部迁到百子畈,1992年,初中部迁到现在的一中,同年,这里成为了如今的明塘小学。

......



时过境迁,儒学(学宫)的历史翻过一页,历史遗存也难觅踪迹,但儒学巷的风雅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闲逛之时,正巧遇上小学生放学,童趣与天真的喧闹声回荡在街巷上,时间也似乎在此间凝固。



全长不足百米的儒学巷,看尽繁华,又足够静谧。



这里依然保留着上世纪的居民楼,几乎都是附近单位的宿舍:蔬菜楼、计量楼、汽配小区、外贸小区、公交客运楼、明塘小学宿舍......

老房子楼层不高,楼与楼的间隔也不远,裸露的红砖墙、开放式的楼梯、纵横交错的各种电线,都在细说着它的岁月。



房子虽老旧,但地理位置绝佳,一头连着明堂市场,一头挨着南浦路、古楼街,生活在这里,不要太方便。



即使不走远,居民楼下也有店铺,做的都是街坊生意:理发的、卖副食的、配钥匙的,还有琴行等。



树底下,总会集聚一群老人家,坐一坐聊聊家常,下两盘象棋,慢悠悠地度过这闲暇的一天。



这里的人生活也很有情调,阳台上都有一个“小花园”,绣球、吊兰,或养眼,或芳香,人人都是种花家。



老巷周边,也珍藏着儒学人的不少回忆。

在叶爹爹的童年时期,儒学的门前曾经是一片湖,依水而居的人,“下水扑通几下就会游了”。夏天去湖里游泳,冬天在湖上溜冰、打陀螺,成了他儿时最喜欢的事。

那片湖本应叫“明堂湖”(因学宫里的明伦堂而得名),被老百姓通俗地认为是大水塘,传得多了,也就成了“明塘”,所以现在经常会看到“明塘”、“明堂”并用的现象。



82岁的方爹爹从小在罗口长大,参加过以前的端午划龙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历历在目,“那个年代对端午节蛮重视啊,那咯,人山人海,龙舟从五月初五开始,顶多划三天”。

对年轻人来说,学校门口的炸鸡柳,还有冬天小推车上的冰糖烤梨,都承载着他们记忆犹新的学生时代。



因为房子比较老旧,许多原住民搬离了儒学巷,留在这里的,多是舍不得搬走的老人。

再有一些,是做生意的租客,和为了孩子而搬来的新居民。



90年代从东沟搬过来的杨阿姨,靠做小吃生意养大了几个孩子,也在这里安了家。

章大哥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搬过来也有好几年了,看重的正是这里出行、购物、上学等各方面都很便利。



如今的儒学巷,依旧保存了老城区的样貌,沉寂在繁华的市井里,藏身在高楼的背后,静静地展现着它的岁月痕迹。

可以热闹,也可以安静,从容又安逸,这就是老巷的味道。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