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曾被秘密拆除重建,毛主席:原样不动,周总理:留传统元素

一直以来,天安门都备受世人瞩目。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天安门城楼暂停对外开放,进行了一次修缮,引发了无数人对天安门城楼的关注。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巍峨雄伟、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城楼,曾经经历过秘密拆除重建,这段历史时至今日,依然鲜为人知。
1、550年历史的古建筑被拆除重建
根据历史记载,天安门最初建造于明朝永乐18年,已经有了550多年历史。但由于多次受到战火的侵袭,长年失修,建筑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变形,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以及城楼自身重量,建筑主体不堪其重,已经出现下沉现象。

解放之后,虽然对天安门进行了多次维修加固,但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直到河北邢台突发6.8级的强烈地震,虽然与之相距百余里,但北京还是受到了影响,使得就伤痕累累的天安门不堪重创,城楼已经严重变形损坏,摇摇欲坠。政府组织对城楼对部分倾斜的梁柱增加铁箍,进行了加固处理。
考虑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每年的国庆等重大日子里,都会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慰问,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工交城建组在1968年3月召开了会议,决定将最优秀的技术力量调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检查组,对城楼的主要承重结构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经过半个月的仔细查验,发现城楼内木质结构的损坏程度已经远超先前的预想。

大厅里的两根金柱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一根的柱心已经通朽了,另外一根已经有一半都被朽空了。
不仅如此,检查人员还发现,所有的檩、枋基本都已经存在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问题,有的榫头被切断,有的歪闪出位,有的跨间下垂或糟朽、断裂。
检查小组最后的结论是:天安门城楼的结构有一定程度的问题,再加上用材不当和多次经历战火的摧残,以及强烈的地震冲击,常年失修导致整个木质构架开始变形,糟朽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对他人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
考虑到以上种种情况,国务院在1969年底经过讨论后作出了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之上,按照原来的规格和原来的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也要求全部更新。

2、重建天安门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据说从1965 年开始,重建天安门城楼的筹备工作就已经在准备中了,但由于当时国内正深陷十年浩劫之中,这件事又不得已的被搁置了起来。直到1969 年,重建的工作才再次被提上议程。
由于天安门城楼的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工艺难度比较大,有人提出将重建工作承包给外国人,但他们提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时间为3年到5年,最快也得要2年的时间,如此一来,时间成本较大,会造成很多麻烦。后来周总理指示说:“我们不能崇洋媚外。”
紧接着,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推动下,“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成立了,参与的相关部门主要有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抽调了一批政治背景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按照军队的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采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方连,施工总人数约为500人。

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是这项政治任务的指定承接方。之所以指定由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来承接重建天安门的重任,原因有二,其一是五建作为大型建筑公司,有吊车、大型运输车辆等大型机具设备,水、暖、电等相关的技术力量也可以保障。天安门巍峨雄壮,有很多大木构件,比如内檐柱的直径就有一米左右,长度大约为12米,如果没有大型车辆和塔吊协助,运输和安装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其二是因为五建公司的一些职员,很多都曾是古建筑技术工人。尽管建国以后,古建筑的工程项目已经消失殆尽了,这些技术工人长时间都没有再接触过这个行业,但是和从来没有做过古建筑工程的普通工人相比,多少还是占有一些优势的。

3、8天包围,7天拆除
重建天安门的工程队全部聚齐之后,重建工作正式开始,首先,施工队人员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天棚”,将天安门紧紧地包裹起来,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此举一是为了避免在重建的过程中粉尘飞扬,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为了防止群众好奇围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因为冬季施工,气候寒冷,为了保温加热,便于工程推进。
除此之外,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也是重建工作对苏保密的重要原因。根据木工连组长姚来泉的回忆:“天安门重建那段时间,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哪儿干活,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诉妻儿。每个工种之间都有自己的证件,每道工序之间也不可以互相交流打听……”

将庞大的天安门城楼包裹起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按照常理来说,使用钢管搭架是最常规的做法,但是钢管搭架则需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拆建工作工期紧任务重,无法支付如此高昂的时间成本。
因此,架子工人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方法,将大量的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再用苇席搭起一个“天棚”,只是留出了送料的循环马道。为了保证温度,技术人员在中山公园里面,临时搭建了一座锅炉房,在天安门城楼内铺设取暖管,连通之后,棚里温度始终保持在零度以上,达到了保温的需求。
仅仅八天的时间,施工队的人员不仅将长66米、宽33.7米的天安门包围得严严实实,还解决了很多突发的麻烦,是一个壮举。

“包围”工作完成之后,施工进度推进到了拆除阶段,依照此前毛主席的指示,要求翻建后的天安门城楼 “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五建公司派出了对经纬仪颇有研究的姚来泉,和测量局的技术人员一起协同工作。将城楼所有的斗、拱、柱及端门等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还要求施工人员在拆除的时候,将拆下来的一砖一石、一瓦一木都按顺序编号放好、登记入册,拍下照片,内外、上下、左右,按原样妥善存放起来。仅7天时间,旧城楼就被全部拆除。

4、重大问题都由周总理亲自审定
重建的过程之中,关于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图案和彩画,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双方甚至还因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认为,既然是古建筑,就应该按照传统的方式来修建,不应该做太大的改动,而古代级别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大面积描金,是最符合天安门的地位的图案。
还有人则认为,传统的风格中的“金龙和玺”彩画和“仙人走兽”等属于“四旧”,是封建主义作祟,应该用代表新时代的的葵花向阳和延安宝塔等图案来进行替换。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双方互不相让,后来,便上报给了非常关注天安门重建项目的周总理。周总理看完报告后说:“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做改动。”
并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法:天安门的彩画整体用比较朴素的“大丽花和玺”,勾头等小型琉璃瓦部件可以用向日葵的图案,其余一切都和以前一样,不做其他改动。
因此,在周总理的坚持之下,这些传统的元素才被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成就了经典。

周总理对待挂国徽一事也格外重视,他说:“天安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讲台,资本主义国家会看到我们的国徽,如果挂不正,就会被嘲笑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连一个国徽都挂不正。必须要派可靠认真的人来监督把关。”
工作组经过反复挑选与斟酌,最后将这项重要任务交由姚来泉负责。按照指示,国徽的位置必须要与北京的中轴线对齐,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不允许出现。悬挂国徽时,技术人员站在中轴线上,用经纬仪不断地进行调试,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才将国徽分毫不差的挂在了中轴线的位置上。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从1969年12月15日开始,到1970年四月竣工,历时112天,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建造速度之快,结构之精妙,质量之可靠,毫不逊色于其他长期作业的项目。
如今,每当人们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天安门城楼的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熠熠生辉,更应该看到当时参与施工的人员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