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夜眼”,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有一味中药叫“夜眼”,《本草纲目》中记载为:(夜眼)在足膝上。马有此能夜行,故名。

那么,“夜眼”长在哪呢?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夜眼”是存在于马膝上的客观存在,是对真实物体的命名。事实上,马身上这个“夜眼”的东西,并非李时珍一个人附会杜撰,在古代早有人发现马腿上这块角质增生,并且因为形似一只蝉附着在马腿上,而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附蝉,民间又俗称“夜眼”。不仅如此,它还有自己的英文名——chestnut。

马走夜路真靠它吗?
马的眼睛大而散光,大白天视力也算不上很好。但是,即便在漆黑的夜晚,马也能够迅速、安全到达目的地,古代有关“老马识途”的典故非常多。视力算不上很好,走起夜路就像戴了夜视仪一样,古人在对马的身体不断观察中,认为是马腿膝盖内侧的骨质增生起了作用,并且堂而皇之起了“夜眼”的名字。
现代人们认为,夜眼似乎并不是马能走夜路的原因。实际上,马能够在夜间行走,更依赖于它们的生物钟和本能。

首先,马具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和嗅觉,这使得它们能够在黑暗中感知周围的环境。其次,马具有非常强的方向感和导航能力,即使在夜间也能找到回家的路。此外,马眼也有很强的夜视能力,即使在光线非常暗的情况下也能看到东西。
夜眼是什么东西?
人们较为认同的解释是,马的夜眼类似于猫、狗等动物脚后跟部位的“腕骨垫”,还猜测认为:马的祖先为全脚掌走路,后来为不断适应奔跑的习惯,后脚掌和地面不接触了,以至于越长越高。当然,这也只是现代一些人的解释,具体因何而生尚无确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夜眼”本就不具备视觉功能,那么作为一味中药记载、使用,是否合乎常理呢?
《本草纲目》记载“夜眼”的主治为:卒死尸厥,龋齿痛。并且在后面还附了《肘后方》和《玉机微义》中的两个方子。名医古方我们不能妄自评判,但是“夜眼”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经常被人们作为药物来使用。
有记载称:附蝉(夜眼)的硬皮会增生,需要要人为削薄,进行清除。增生的附蝉可以用润肤油涂抹,使其软化更好地去除。
当然,马能够在夜间行走,还依赖于它们的生物钟和本能。看来,夜眼还确实有一定药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