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电影《河边的错误》口碑逆袭:人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朱一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艺术家,他把马哲这个人物演活了!”


在《河边的错误》首映会上,余华在观影后如此评价朱一龙。


自从电影上映,网友的讨论度就居高不下。


朱一龙饰演的主角马哲是一名刑警队长,为了侦查一起凶杀案,他一一排除可能作案的嫌疑人,但他不相信凶手会是一个疯子,于是他仍在寻找所谓的“真相”。


命运指使着马哲将“无辜”的人推向地狱,而马哲也随之堕入地狱。


(图源网络,侵删)


就像尼采所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故事好像没有答案,因为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电影中暗藏的三大真相,更是将人生诠释得淋漓尽致。




生而为人,我们总在追寻人生意义的道路上。


小时候,总憧憬着当老师、律师、宇航员,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长大后,经历了现实的残酷,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从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周国平曾说:“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


深以为然。



电影中,故事的起因是河边发生了一桩命案。


村子里的幺四婆婆,被砍死在河边。


刑警队长马哲奉命查案,他四处奔走,企图找到真凶。


终于,他在河边找到了一个女包,包里有一盒磁带,成为案件的第一个线索。


磁带却不是普通的磁带,除了情歌外,还藏着一个女孩不为人知的心事。


“宏,你知道我在哪里吗?我在一个你看不见的地方,想你。”


“宏,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


根据磁带中传来的火车鸣笛声,马哲顺藤摸瓜找到了磁带的来源,锁定了声音的主人钱玲。


当他问起钱玲为什么在案发当天要去河边时。


钱玲却一直保持沉默。


直到她口中的“宏”找到马哲,告诉他和钱玲在那一天去河边是为了约会,这才洗清钱玲身上的嫌疑。


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了马哲第二个线索:案发当天,他在河边看到了一个梳着波浪头的高个女人。


于是,马哲又踏上了寻找凶手的路上。


凭借波浪头这个线索,他找到了理发师许亮。


后来,马哲找到证据,足以证明许亮不是凶手。


但这两个线索,分别指向了两个错误的方向,反而揭开了很多人的遮羞布,促成了诗人、理发师的自杀。


一切好像跟马哲无关,但又跟马哲脱不了关系。


马哲不禁怀疑,自己的调查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意义。


如果不是他,他们就不会“无辜”死亡。


尽管他让一切,回归了正确的轨道,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错误是可以被纠正的,但每一个的难题好像都无解。


马哲之所以那么想要找到真凶,不过是为了维护心中的正义,证明自己的价值,想要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一些。


其实,除了活着本身,人生没有预设的意义。


有人认为功成名就才是意义;


有人认为救死扶伤才是意义;


有人认为幸福美满才是意义。


于是,我们努力追求,实现了之后发现内心依然一片空虚。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人生,最后的结果都是死亡,一场空。人生的意义,本就是一个终极的问题。既然是终极的问题,就无解。




影片中,马哲一开始说自己在云南拿过三等功。


然而,档案没有记录,领导不知道他拿过三等功,妻子也对此毫无印象,云南的战友更是以为他说的是醉话。


所有人,都对他的这段记忆,毫无印象。


马哲的三等功真的存在吗?


与其说三等功是他的幻想,不如说是他对荣誉的执念。


他是个警察,但同时他又是那么独特,跟领导打乒乓球永远不会让球。


在查找真相时,他不肯接受疯子是真凶,所以迟迟不愿意写结案报告。


他不顾上级阻拦,偏要继续查下去,找到他心中那个最符合真相的人。


后来一系列的死亡,也激发了他“疯”的一面。


他自以为向疯子开了四枪,杀死了他。


可七发子弹,却一个没少。


其实,那是马哲幻想中的四枪。


每一枪,都打死了那些人身上的疯狂属性。


第一枪,打死婆婆隐藏的怪癖。


第二枪,打死诗人不可告人的恋情。


第三枪,打死理发师的女装癖。


第四枪,打死男孩无知无畏的生命。


直到最后,马哲因为追查案件有功,终于拿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三等功。


而他也穿上了制服,不再特立独行,而是成为人群中的一员。


那一刻,曾经的马哲就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他从虚无中来,在虚无中挣扎,力图摆脱虚无,最终又从虚无中去。


河边的错误到底是什么,河水知道吗?


河水什么也不知道,河水只见证,不评判。


可命运已定,无法改变。


正如余华所说:“当你想侥幸逃脱,命运便如影随形。”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自己的虚无时刻。


也许是工作重压下的躺平,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也许是为情所伤后的浮云,看不清人生的方向。


就像罗翔所说:“人生不过片刻的欢愉,片刻的痛苦,剩下的就是似水流年的虚无。”




影片中,一共死了四个人。


第一个人是幺四婆婆,她丈夫在世时,一直对她家暴,久而久之,她竟有了受虐倾向。


她看似好心收养疯子,却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疯子杀人只是儿戏的思想,让原本温顺老实的疯子,开始沉迷于杀人。


第二个人是“宏”,本名王宏,是一名老师,却与钱玲有着不被世人接受的不伦师生恋。


那个年代,大家对名声、贞洁的看重,让他不得不死。


所以王宏才会在遗书上写:诗歌不是我们的避难所,美好的感情,纯粹的文学,终究抵不过无聊的闲言碎语。


第三个人是许亮,是一个有异装癖的理发师,也是王宏口中的“梳着波浪头的高个子女人”。


他想要自杀,逃离这个世界,却被马哲救了回来。


被救活后,许亮给马哲送了面“救死扶伤”的锦旗,表面上是感谢马哲,实则一转眼就当着马哲的面跳楼自杀。


第四个人是发现幺四婆婆尸体的男孩,他发现尸体后不仅不害怕,还想知道凶手的模样。


直到最后,他才发现,原来凶手就是一直被他扔石头的疯子。而他,也被疯子用石头砸中头颅死去。



这四个人,看似都很无辜?


但在那个时代的法则中,每个人都算不上无辜,他们四个人都与那个世界格格不入。


就像电影开幕那句阿贝尔·加缪的名言:


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神的那副愚蠢而又不可理解的面孔。


只是疯子变成了命运的抓手,他要代替命运“审判”他们。


幺四婆婆在河边享受被抽打的快乐;王宏与钱玲在河边相爱;许亮在河边穿着异装,大胆地打扮自己;小男孩在河边向疯子扔石头。


他们每个人都在河边袒露本性,又在河边结束生命。


当他们被命运审判的同时,也就得到了解脱,一旦成为受害者,便不再是一具在阳光下爬行的行尸走肉。


世界何其荒谬?


但死亡、对世界失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办法,只是一种逃避。


真正的勇者是跟这个世界的荒谬共处,然后热气腾腾地与命运交手。


也许,单凭个人微弱的力量,无法突破集体的枷锁。


但总要有人去尝试,去刺破人生无尽的虚无。


总要有人在无望的逆境中寻找生机,在黑暗的地下寻找光明。


人生很苦,唯有自渡。


苦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冲破逆境的勇气都没有,只能一辈子活在苦难里。





苏格拉底曾说:“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活着很容易,但好好活着却很难。


究其一生,每个人,都在追逐人生的意义、品尝生活的苦涩。


被闲言碎语束缚、被生老病死折磨、被功名利禄拖累。


可人活一生,何必考虑那么多,让自己活得那么累。


人生本无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世界充满荒谬,但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真相,而依然努力生活。


没有哪种人生,绝对顺利,没有人,可以活得圆满,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随心而活。


不负此生,不负自己。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