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广州:美国小哥凭自拍拿了摄影比赛第一名
11月1日晚,广州国际友城大联欢活动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活动由来自中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英国四地的主持人联袂主持。活动伊始,他们就用中文、英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韩文向观众问好。

中外青年和小朋友一起合唱《友谊地久天长》
活动现场,不仅有参加过超100届广交会的“头号粉丝”瑞典商人可可扎讲述他眼中的广州巨变,也有多位在广州求学、工作的友城青年代表讲述他们与广州的故事。而透过极具东西文化交融美感的舞蹈作品,友城情谊在席间流转。
此外,国际友好城市工作40周年系列活动之外国友人看广州”摄影比赛、青少年足球赛和友城知识竞赛也分别进行了颁奖。值得一提的是,“外国友人看广州”摄影比赛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广州日报·GZphoto承办。活动收到了2300余幅外国友人投稿作品,让市民看见外国友人从他们的视角认识广州的老城市新活力。

外国友人表演《赞赞新时代》
从百届广交会“老朋友”可可扎
到青年友城故事讲述者
彭皮诺·可可扎是意大利商人,他家住广州的友好城市——瑞典林雪平市。53年前,可可扎第一次到广州,他回忆,那时的广州,街上没有小汽车,只有一家五星级宾馆——东方宾馆,大街上,爱美的广州女士留着短头发。虽然如此,他当时就有一种直觉——不久的将来,这个有千年商都之称的城市必然会有新商机出现。
53年间,他见证了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给广州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巨变。如今的广州,已完全变成了国际大都市。“这些年的广交会,商品丰富、价格开放,贸易双方能够自由平等的洽谈。”他笑言,虽然自己已经年过八旬,但他的内心只有27岁。“中国让我越活越年轻!而我们的广州也越活越年轻。”

来自印度的东方风情舞蹈JAI HO
除了可可扎这位“老青年”,七位来自国际友城,在广州学习工作的年轻人,则从年轻一辈的视角,讲述友城故事。
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欧泽说,他来广州已经六年了,他对广州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感兴趣,他希望年青人都成为友城友好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日本福冈的山浦龙磨则以樱花和木棉为例,展现出两地的优雅之美与热情之美。“就像福冈和广州两座城市的人民,热情、亲密、和谐共荣。”
秘鲁阿雷基帕的陈志远说,当他还在阿雷基帕读书时,就知道这里有一个公园,有一座“五只羊”雕塑。“我很喜欢这个雕塑,我爱上了这个叫广州公园的地方。”于是,陈志远努力学习汉语,最后如愿来到了广州。如今,他交了一名广东女朋友,正是因为如此,他对广州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七位在广州求学、工作的友诚青年代表来到了这个舞台分享他们的心得
外国友人看广州
为理解广州提供另一种视角
活动现场还颁发了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广州日报·GZphoto承办的“外国友人看广州”摄影比赛奖项。本次比赛收到了2300余幅外国友人投稿作品。最终16幅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0名。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阿根廷的四位友人来到现场领奖。

外国嘉宾在活动现场拍照留影
“本次比赛投稿作品大多是摄影爱好者的来稿,质量都不错,获奖的作品在寓意、新颖性、稀缺性和光影效果等方面较为突出。”摄影比赛评委、广州日报视觉部主任张伟清说,获得一等奖的作品《Golden Hour》构思独特,将中西文化很好地融入照片营造的意象之中。作者以自己为模特,穿上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天台上喝茶,背后则是广州的繁华夜景,对比强烈,却并不突兀,很好地体现了外国友人融入广州,体会传统和现代化活力的情景。
张伟清告诉记者,此次比赛的评选过程中除了考虑光影、构图等拍摄技巧,更加注重的是作品是否展现了外国友人看广州的新颖角度,是否融入广州的生活等等。

一等奖作品
多名评委表示,虽然本次摄影比赛主题是‘外国友人看广州’,但他们认为,这同时也是看中国,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外国友人镜头下的广州,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去认识自己。”
评委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姚广滨告诉记者,在此次来稿作品中,有外国友人选择了涉及广州塔、城市新中轴线等等现代化城市景观和人们生活的题材,也有不少人聚焦了传统广府文化,比如永庆坊、番禺文化节、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西关铜匠等等。“这种现象很让人欣慰,意味着外国友人来到广州以后,真正能够理解广州,能够发现广府传统文化的美,而这种发现也能通过他们再传达给其他国家的人。”他说。
“二等奖获奖作品《In the Same Boat》捕捉了广州旭日初升的景象,这种角度或许在很多本土摄影师的镜头下并不鲜见,但是从外国友人的视角看来,背后可以解读出象征了广州如朝阳一样,蓬勃发展的势头,同时寓意‘改革开放再出发’。《北京路十字路口》这幅作品则用了很巧妙的放射状构图,充满古韵的街道和繁忙的公交相映成趣,给位于广州城市旧中轴线重要位置上的北京路赋予了活力。”姚广滨点评道。
拍摄故事:
一张自拍照为何从2300多张照片中脱颖而出?
一等奖获得者戴伦(Dylan)来自美国,现在是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研究生,他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这幅获奖照片是10月初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楼顶天台拍摄的。
“秋天时节,广州天气转凉,在天台品茶吹风很舒服。”他说,照片命名为《Golden Hour》(黄金一小时)是因为拍摄时间是在傍晚6点到7点,那时夜幕降临,华灯璀璨,正是欣赏广州夜景的最佳时候;另一个原因是那时光线较好,能拍出金黄明亮的红茶茶汤,给照片增添温暖的气氛。
戴伦很喜欢中国文化,曾在中国的高中就读,在美国本科毕业后,又由于喜欢中国茶艺而来到茶文化深厚的广州学习茶艺。他笑着告诉记者,学院楼顶的这个平台是他偶然发现的“秘密基地”。“这里能够看到广州的全貌,特别是亮起灯时的广州城市特别美。”
每当戴伦感到压力大或者想要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他就会先坐电梯到8楼,然后再爬上11楼的楼顶平台,拿出功夫茶具,沏上一壶茶,边喝边欣赏广州傍晚的景色。“中秋节的时候,还可以欣赏月色。几乎没什么同学知道这个地方。”
谈起照片背后的拍摄细节,戴伦不太好意思地“透露”,其实这张照片是自拍的。“我的同学朋友们都不敢爬上来,所以我只好架上三脚架,设置了延时10秒拍摄,一按下快门便飞快地跑过去喝茶。”
为了达到自然的效果,他前后共拍了三十多张照片,才从中选出一张状态较好的照片。“画面里的内容其实是我日常生活真实的状态。”戴伦还笑称自己并不会自拍,“看到身边很多中国同学,尤其是女同学们,都喜欢用手机自拍得很溜,需要找好角度,比出手势,然后用相关软件做后期,我要向她们好好学习。”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张姝泓、申卉 通讯员 穗外事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骆昌威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