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大多是因为焦虑 安眠药不是吃多了就能睡好

  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群逐年上升。1月5日,记者从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了解到,从去年一年的门诊数量来看,抑郁症、焦虑症和睡眠障碍,三种精神心理疾病,位居前例。

  对此,心理专家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遇到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及时治疗,心理疾病并不可怕。

  焦虑

  糖尿病患者添“心病”

  今年48岁的赵大力(化名),患糖尿病15年,一直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得还可以。

  3年前,赵大力从单位回家后出现恶心、呕吐、胃部反酸、不进食的情况,后来又称自己身体发热,后背不适,晚上睡觉困难。

  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住院治疗,症状好转出院。

  好景不长,赵大力的身体再次出现之前的症状,他多次就诊于各大医院,各项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指征,血糖虽有增高,但无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相关疾病。

  半个月前,赵大力再次发病,比以前都要严重。

  他整日蜷缩在角落里,痛苦地呻吟,身体的烧灼感让他在地上打滚,整日不进食,到医院检查也没啥大问题,后来,他来到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检查。

  医生组立即对赵大力的躯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排除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相关疾病,初步诊断,赵大力患的是“焦虑障碍”。

  医生及时对赵大力进行抗焦虑药物治疗和中医特色治疗,在焦虑情绪缓解后,进行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目前,赵大力的病情已有所好转。

  抑郁

  整天觉得自己没用

  今年46岁的陈亮(化名),是一名老师,在工作中积极向上,认真负责,多次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然而一年前一场大病,让他不得不回家休养。

  病好后,陈亮重新返回工作岗位。在他不在的这段时间,学校推出了多媒体教学,陈亮对这种陌生的教学方式,需要从头学起,这让他感到很吃力。

  陈亮眼看着新来的同事都在赶超他,感觉压力很大,紧张不安,担心自己做不好。随后,陈亮开始情绪低落,全身无力,每晚12点以后才能入睡,早晨4点钟就醒了,有时心神不宁,心慌、胸闷,开始,他认为这是大病初愈,并没有放在心上。

  近两个月来,他整日忧心忡忡,对原来的爱好也没有了兴趣,上班时躲避同事,回到家也不愿意动。

  他对妻子说:“年级组的同事总说我坏话,大家对我指指点点,看我的眼神也不对,路上我还被人跟踪了,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自己解脱了”。

  妻子一听这话,联想到最近他行为举止的改变,赶紧带他来看心理医生。

  经医生诊断,陈亮患了抑郁症,经过三次MECT治疗,陈亮症状明显减轻。

  失眠

  乱吃安眠药差点丢了性命

  今年63岁的李阿姨,称自己失眠已经有30多年了,一直服用各种安眠药,睡眠时好时坏。

  4天前的晚上,李阿姨睡觉前服了两片氯硝西泮,但还是睡不着,两小时后,她又吃了一片氯硝西泮,还是睡不着,于是又吃了一片,仍无困意。

  如此反复加药,最终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多少药,最终躺在床上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

  经抢救,李阿姨脱离危险,可回家后,她仍是入睡困难。

  目前,通过心理医生的指导用药,李阿姨失眠有所缓解。

  李阿姨的主治医生陶桂凤说,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应定期换用一下安眠药,既防止药物依赖,又能维持良好的疗效。安眠药不是吃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如果超剂量服用,会使大脑皮层脱抑制,反倒更加兴奋。

  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老年科主任杨海波介绍,其实,每个人都会有焦虑情绪,但绝大多数人通过自我疏导,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杨海波主任说,一般一周出现3次以上、一天睡眠时间在5个小时以内的,就可以定义为失眠症。

  轻度失眠症患者,可以到门诊开一些药物;稍重的失眠症患者,需要调整作息规律、加强体育锻炼;严重的失眠症患者,需要增加其他物理疗法。 有睡眠障碍的患者,要到正规医院的失眠专科门诊进行治疗,通过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心理干预,进行综合治疗。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