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没有情绪价值需要”是偏见:互相取暖才能行稳致远

在一个人能向另一个人提供的诸多价值中,情绪价值是最能体现“互动性”的一种。如果两人交往,失去了关于情绪价值的“礼尚往来”,而使得情绪价值只成为一方的供应物,那一定说明这两个人之间的权力与地位不对等,居下位者才需要向居上位者不断提供情绪价值,所谓“伏低做小”。

而两性关系总体上应该是一个对等的关系,互相尊重对方、取悦对方才是正常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男人对于情绪价值的需要常常被忽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位博主说,男人其实也是非常需要情绪价值的,他提到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互联网老男人在微博诉苦,讲自己的中年危机,自己情绪崩溃的一瞬间。这个互联网老男人平时是以“妇女之友”形象出现的,所以积累了一定量的女性粉丝。结果当他开始诉苦的时候,并没有获得自己女性粉丝的同情和安慰,哪怕平时他一直给他的女性粉丝提供情绪价值。

博主感慨道:某些女性好像是真心认为,男人一定非常幸福,不应该吐槽和抱怨。而她们自己则无时无刻不在抱怨,哪怕很多时候她们在外人看来非常幸福,但总能找到点抱怨。这些女性似乎有一种集体意识,“千万不能让男人感受到快乐,千万不能让男人获得情绪价值。至于为什么,我也理解不了”。

这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当然,夫妻相敬如宾或互相取悦的例子,总能举上不少。不过根据我观察,男性总是更容易在向女性获取情绪价值的过程中遭到挫折。《围城》里方鸿渐在自己的妻子那里所遇见的,就是这种挫败感。没结婚时,两个人关系还行,孙柔嘉给了逆境中的他一种特别的心理满足。但婚后孙柔嘉便似变了一个人,让读者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博主认为,男人跟女人搞对象,并不全是为了性。若有女性天天把情绪价值挂在嘴边玩极限压榨,但凡有点自尊的男人最终都会离开——譬如方鸿渐便有过此意。当然,离开的方式是各异的,很多男人发现,“女人给不了的情绪价值,兄弟们能给,游戏能给,甚至钓鱼都能给”。

这话很“直男”,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我家门前河边成天成夜总有许多“钓鱼佬”聚集的原因,也很好地说明了一些中年男人在下班回家前总要打一番游戏或者在楼下静静待一会才入家门的道理:他们知道,家门内,有无休止的抱怨、无休止的精神损耗。

之所以如此,正如博主所言:过去很多年,男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被压抑住了。以至于很多女人以为男人只需要付出就可以了。而之所以这种畸形关系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一种叫“责任感”的思想钢印束缚住了男人——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告诉男人,你必须结这个婚生这个娃。并且应该为此而忍受被吸取任何价值包括快乐。

这话想必击中了很多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快乐的男人的心。很多女士动不动说结婚得找一个“情绪稳定”的,为什么呢?这么选择的主要原因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淘汰掉那些情绪不稳定喜欢发怒的男人,而是在更深层也更实用的情景中让“情绪稳定”的男人为家庭任劳任怨、将忍受作为最高追求。

问题是,生而为人,谁比谁更应该情绪稳定?这摆明了是一个伪命题。情绪稳定与否总是相对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一个“情绪稳定”者,绝无不稳定之时——这样的人如果存在,那一定是塑料和钢铁做的。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种要求成为一种当然的时候,也就必然导致不公平情境的出现。

结婚为了什么?恐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总体上,不外乎这几点:继续书写爱情、得到稳定的性、养育后代。提及婚后的责任承担,绝大多数情况下,男人往往成为家庭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

傅首尔和老刘的婚姻波折,充分说明情绪价值是受到家庭经济关系影响的。一个男人一旦在家带孩子,结果往往不乐观。因为社会对于全职太太和全职丈夫的宽容度是不一样的,男人要想保持尊严,不受歧视,也不受窝囊气,就只能尽力多挣钱——最好挣得比妻子多。毕竟一个打流混世的男人比一个只在家带娃的女人,更容易被舆论轻看,甚至被视为“吃软饭的废物”。

按理说,在男主外模式下,男人在家庭获得情绪价值的希望很大。但有意思的是,理论上的内涵在现实中经常被打破。一些男人在外累死累活,回到家还得被说:就知道打游戏、就不知道干家务。有时还被贴上“丧偶式育儿”标签。

所谓的情绪价值说到底就是“哄劝”,女人心酸了,男的给哄哄,反过来也应该一样。如果男人总是被强行赋予“坚强”“刚硬”的人设,被打造为与情绪价值绝缘的角色,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一味付出;或者说,男的必须照顾女的情绪,反过来就不行,甚至男的有了心事只能靠自己解决,那么这种关系就变味了,也失去了患难与共的情感基础。

男人难道就没有情感需求,或者说就不应该寻求情感帮助吗?当然不是这样。

在情绪价值问题上,男人和女人应该是对等的。承认男人和女人一样都有情绪价值需求,给予尊重和呵护,这才是正常的相处方式。基于此,互相关心,互相排解,这才是平衡之道。

一个家庭,绝不能成为一方享有绝对权力、另一方只能委曲求全的泥潭。没人会愿意嫁一个或娶一个“奴隶主”给供着,因而无论男女都希望自己的权利和精神得到另一方的尊重,而拒绝跪舔和无休止的单方付出。

当下结婚率暴跌、离婚率上升、不婚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年轻人对“家”的内涵予以更为理性、更为严格的审视,从而主动让自己的身心逃离一份无形的枷锁。这个冷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婚姻和家庭是两个人用爱意、诚意共同经营的“非物质”主体。要想让婚姻和家庭长久,要想大家对婚姻和家庭多一份信心,就必须公平看待双方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有爱的对等关系,尤其是摒弃“男人没有情绪价值需求”的偏见,从而让彼此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体谅和包容对方的自觉,互相取暖才能行稳致远。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责编 陈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