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人就等于废一半?脑梗患者,身体有几变化,或是发作的苗头

窗外秋风起,一片落叶旋即打着转儿落在地上。若说人生有哪一刻最像这叶子的飘零,那当属脑梗突然而至的瞬间。它来得不声不响,却能让曾经健步如飞的人,一夜之间变得步履维艰。

有人说,得了脑梗,就等于“废了一半”,可事情真的有这么绝对吗?脑梗的前兆,真的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吗?身体的某些细微变化,是否早已在“偷偷报信”?这场疾病的“伏击”,到底能否被提前识破?

脑梗,也叫脑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某一血管被堵塞,导致部分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它是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堪称“夺命杀手”,其死亡和致残率之高,令人胆寒。

尤其在北方某些地区,脑梗发病率比南方高出数倍,生活习惯与气候因素成了不可忽视的幕后推手。那么,脑梗是否真的毫无预兆?其实,身体早已用四种方式“打招呼”,只是多数人忽略了它们的信号罢了。

“嘴歪眼斜不是笑,走路发飘不是帅”

在东北老家,有句顺口溜说得好:“嘴歪眼斜不是笑,走路发飘不是帅。”

这说的,正是脑梗前期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

很多人误把这些表现当成“累的”“老了”“血压低”,殊不知,这可能是大脑在向你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第一种变化,是突然说话含糊、发音不清。有时候人还清醒着,话却说不利索,舌头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似的。

根据《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约有62%的脑梗患者在发作前24小时内出现语言异常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牙不好”或“舌头打结”,而是大脑负责语言的区域,血流出现了严重障碍。

第二种,是走路像踩棉花,手脚突然没力气。尤其是单侧肢体的无力感,往往是小范围脑梗的前兆。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的一项临床调查发现,脑梗高风险人群中,有32%的人在发作前一周内经历过“拿不住筷子”“突然跌倒”这类情况。

别小看这些瞬间的力气丧失,它可能是大脑半球某个角落快被堵死的信号。

第三种,是视力突然模糊或短暂失明。医学上叫“短暂性黑矇”,常被误认为“眼睛花了”。实际上,视网膜动脉是脑部血管的一部分,其供血异常时,视力问题就会先冒头。

美国《神经学年鉴》2025年初期刊登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指出,脑梗患者中有14.7%在发作前经历过“看不清东西”的短暂过程。

第四种,是意识模糊、迷糊走神。这点尤其容易被忽略。有些人突然“发呆”,叫他几声都没反应,人却不是晕倒,而是像“掉线”了一样。福建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这种“犯迷糊”的状态,往往出现在脑干供血不足的早期。

“南甜北咸,命运不一样”

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脑梗发病率却天差地别?这不仅仅和气候有关,还和口味习惯、饮食结构、运动方式息息相关。

北方人爱咸,饭桌上“酱、咸菜、老汤”样样不少。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正是脑梗的头号“推手”。

中国卒中学会2024年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控报告》中指出,北方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接近62%,远高于南方的48%。

而高血压人群中,超过60%都存在脑血管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迹象。

再看南方,“甜”是主调,但糖吃多了,也不是好事。糖尿病人群脑梗风险同样翻倍。《柳叶刀·公共卫生》2023年刊登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内膜更容易发生炎症和脂质沉积,导致脑血管狭窄,最终造成栓塞。

此外,南北运动方式也大不同。北方冬天冷,户外活动少,长时间室内久坐,血液循环慢;而南方人多泡脚、泡茶、散步,活动量稍大一些,对心脑血管是一种天然的保护。

“脑梗不是老年病,年轻人也要当心”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老年专属”,但近年来情况已悄然改变。30岁出头得脑梗的人并不少见。深圳市人民医院2024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近年来脑梗患者平均年龄从10年前的64岁降至现在的52岁,甚至有不到40岁的患者因熬夜、应酬、情绪波动诱发脑梗。

现代年轻人熬夜成瘾、饮食不规律、情绪负荷大、运动少,早已成了脑梗的新温床。尤其是“打游戏到天亮”“上班一坐十小时”“火锅、烧烤、奶茶三连”这些生活方式,正在悄悄伤害他们的血管。

“脑血管就像水管,堵一点全家遭殃”

脑血管不像自来水管,坏了还能修。它一旦堵了,后果不只是“半边身子不灵”,还可能导致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根据《全国脑卒中登记系统》2024年数据,脑梗患者中有32%在发病后一年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家庭沉重的负担。

有人说,脑梗就是“家里来了个小孩儿”,吃喝拉撒全要人照顾。尤其在农村地区,缺乏及时康复资源,一次脑梗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煎熬。

“身体发出信号,别当耳边风”

那么,怎样才能尽早识别脑梗的苗头呢?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不容忽视。此外,有家族脑血管病史的人,更要注意身体的“四种变化”——语言异常、肢体乏力、视力变化、意识混乱。

除了医学检测,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同样关键。每天走路30分钟、控制盐糖摄入、情绪稳定、避免久坐,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其实是最有效的防线。

近年来,浙江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医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脑健康生活模型”,强调“微运动+微饮食+微社交”的三维干预。在控制脑梗风险方面,效果显著。

比如,每天饭后散步10分钟,能有效改善外周循环;每周三次的微信视频聊天,能降低孤独感,减轻心理压力,从而间接降低发病概率。

而在四川凉山的某些彝族村落,当地老人常以舞会、山歌等方式进行社交活动,虽然医疗资源有限,但脑梗发病率却低于城市。这启示我们,心理状态也是影响脑血管健康的重要变量。

“别等病来敲门,才想起关窗”

脑梗不是一场突发的“意外”,它是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身体状况交织出的结果。当身体用轻微的语言障碍、视力模糊、行走不稳等信号提醒你时,这不是“年纪大了”,更不是“累了”,而是身体在恳求:请照顾我。

生活中,别再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异常。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控报告》[R].北京:中国卒中学会,2024.

[2]《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语言障碍在脑梗死早期识别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4,23(5):421-427.

[3]《柳叶刀·公共卫生》编辑部.糖尿病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多中心研究[J].柳叶刀·公共卫生,2023,4(12):980-989.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