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晚年为什么要去美国?又是靠什么生活的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岛内权力格局一夜之间松动。宋美龄迟疑了五个月,才以“就医”为由带着随行赴美。说是养病,也确实年纪大了,疲惫显现得越来越明显。可到底在等什么?后来的事有点难说。

蒋介石逝世一年祭时,宋美龄返台停留,礼仪意味盖过一切。随即,她再度飞往美国。1986年又一回,“十年如一梦”,她几乎将纽约长岛那栋孔家老宅变成了监狱,只是这监狱的围墙是安静和绝望。邻里镇上的人几乎没人见过她,周末偶尔去做头发还要把头巾蒙得严严实实。临走时,市长才明白原来是她。美国这么大,她算不算是异乡人?

这些年,宋美龄生活低调得近乎神秘。大部分时间,她藏在墙院深宅,弹钢琴、读书、作画,偶尔外出透气,日子过得慢吞吞的。她难道不觉得寂寞?1986年10月,她随蒋孝勇回台为蒋介石百岁纪念,士林官邸那段时光让她重新沉入权力场。可惜,蒋经国去世后,她试图推举俞国华无果,终究还是没能把蒋家江山再续。

五年间接二连三的打击,仿佛命运有意刺破她最后的幻想。1988年蒋经国陨落,接着蒋孝文、蒋孝武相继去世,孙辈纷纷各奔东西。到1991年,宋美龄在台湾的血亲已经剩下零。蒋孝章早年定居旧金山。所有能依靠的都变成了过往。离去成了不得不做的决定,但她其实很不情愿。这种不情愿,被朋友们一语戳中她原本想在台湾终老。可现实没给她留下退路。

为啥又回美国?一说是体恤亲族,多数子侄都在美;一说在台权力失势,曾经指点江山的能量荡然无存,政坛不断有质疑与否定的浪潮袭来,甚至特权也引发争议。加上,94岁的年龄让健康成了头等大事,美国的医疗资源显然领先。当时来岛内大环境对她来更像是连根拔起。

但权力的失落和社会的批判未必是她选择离开的唯一理由。更现实的是,所有的亲人要么死,要么远走。在美国,她还算有点归属感。早几年,她身边始终被熟悉的宋孔后人围绕,什么外甥女、孙女、侄子、侄女都挤到纽约。蒋孝勇那时住在加拿大,也经常飞来看她。那些带着各自的家庭聚在一起,有点像老式的家族合影。岛内记者对她的收入曾起疑——106岁还能这么活跃,一年得花多少?媒体专门查了一通。

台当局每年给出1000万新台币(数据来自2003年《时报周刊》报道),专门配置人员和司机,还有医疗护理。按法规,“卸任总统礼遇条例实施办法”明确配偶各种待遇车子、安保、全额医疗……就算远在美国,该享受的丝毫不差。另外还有大宗私人资产。孔家、宋家的美国房产众多,纽约长岛庄园原本就属于孔家,后来还换了曼哈顿18间房的高层公寓。买房的钱自己出得不多,基本全靠子侄。就拿宋伯熊来Crystal Geyser矿泉水在加州风头好几年。孔令杰成了得州石油王,动不动就是十亿美元家底。

经济来源很稳。这还没算上她自己的隐秘资金。1938年掌控“航委会”,一部分买飞机的钱实际没用在刀刃上。不用细她的经济背景在美国也算安全。有人追问太多,这钱是如何来的,抗战争国难财的话题就绕不过去了。多少中国老百姓,到最后也没能过上体面的日子?

1997年,宋美龄百岁时,美国记者形容她神采依旧。身边人会陪着打麻将聊天。她参加二战胜利纪念、博物馆展览,还接受过美报专访——团聚、嘉宾、画展一应俱全。全世界的媒体高度关注,可纽约当地居民才刚搞清明白楼里住的是谁。2002年的生日聚会其实挺热闹,亲戚们送珠宝、锦缎,宋美龄精神居然还好,状态不错,可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居然生病住院,显得突然。

2003年,她最后的生日只能在医院度过。等到10月23日深夜,孔令仪、蒋友常、武官宋亨霖等几人陪在她旁边。消息一传出,大批记者包围了公寓。遗体被羊毛毯遮盖着抬走,警察维持秩序,谁也没拍下最后一幕,推搡中只听到有断断续续的喊声。

据说宋美龄晚年有心要落叶归根,最好能够迁回上海与母亲同穴。外甥女孔令仪也证实了。可一直到还是选在纽约北芬克里夫墓园常驻,说法是亲人多,图个不孤单。跟这前头她不愿离开台北的念头矛盾得很。或许碍于现实,或许终归并不确认哪里才是归处。
很少有人知道,在她弥留之际,身边吵吵嚷嚷反倒让她平静下来。纽约的家属接手丧事流程。岛内外媒体又一次拼命追忆她在台湾的强势和在美国的稳重。没有谁能走回头路,蒋家政权的影响力也就此划上句号。宋美龄晚年,离台北远了,亲戚们倒是像迁徙一样围绕着她,热闹是真热闹,内心的孤单也未必能完全遮掩——她终究是过上了别人想象不到的“清静”日子。
宋美龄的故事,说穿了不过是人在权力、金钱、亲情之间艰难选择的缩影。有的人,在离开故土之后,倒比在家乡更安生。可这种安生到底算不算幸福,或者说是不是美好,没准她自己也未必清楚。在纽约的一间房子里,她走完了自己的百年人生,留下的问题,谁愿意去理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