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收费标准和隐私保护机制,“云胶片”全面推广亟待解决三大难题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日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在全市医院大力推广“云胶片”,加速推进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1月13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只要打破三大壁垒,武汉将实现全市“云胶片”。

■ “云胶片”应该是“一朵云”

“为推动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医院,大家纷纷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云平台。”蔡甸区中医医院院长李东湖坦言,这些尝试的局限性在于,大家都是各自为政,这种云平台更接近于“私有云”,无法真正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蔡甸区中医医院正在与第三方企业洽谈,加速推进“云胶片”服务落地。李东湖表示,“云胶片”想要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建立起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系统,形成“一朵云”而不是“朵朵云”。

事实上,在全国多个省市,“一朵云”的探索已有先例。

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试点推进“云胶片”,目前已实现全市无胶片化。在此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平台向影像医生发出签约请求,影像医生可通过手机APP“抢单”,提供有偿或无偿阅片、审核、修订等服务。这一创新服务模式,获评2020年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莆田采取的是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方式,确定一家服务运营商,从源头上便实现了同质化管理。但现实中更多是企业跑马圈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湖北省康智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运营负责人郑柏州介绍,以武汉市为例,有十几家高科技企业可以提供“云胶片”服务支持。软件好不好用,服务能否跟得上,后期应用过程中会逐渐拉开差距。主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标准,大家都向这个标准看齐,就实现了应用过程中的同质化管理。

■ 推行“云胶片”亟待物价标准支撑

“推行‘云胶片’最大的阻碍是没有物价标准的支撑。”去年底,武汉市第六医院在全市公立医院中率先上线“云胶片”。该院信息科主任刘小元介绍,目前该院一半的患者选择使用“云胶片”,暂未额外收费,但这种情况难以持续。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武汉市目前只有市第六医院、市红十字会医院已上线“云胶片”服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蔡甸区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正在立项。采访中,蔡甸区中医医院院长李东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徐海波、湖北省中医院放射科主任刘宇都持有类似观点:“云胶片”推广难,难在不知道该如何收费。

使用“云胶片”究竟会产生哪些成本?郑柏州介绍,前期涉及硬件和软件的费用,包括开发影像管理系统,在各个医院投放自助打印设备等;后期涉及设备维护、系统升级等,会产生人力资源成本和维修成本;此外,按照国家对电子病历保存时限的要求,门诊“云胶片”要在云端无损保存15年,住院“云胶片”则要保存30年,信息存储也会产生高额费用。

郑柏州坦言,为了快速占领市场,目前企业只得包揽前期所有成本,为医院提供无偿试用服务,这种模式显然无法长久。他介绍,继福建莆田之后,贵州、浙江、山西、辽宁、安徽等省陆续制定了全省统一的“云胶片”服务定价标准,收费从20元到25元不等。根据既往经验,只要收费标准明确了,“云胶片”立即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 在“共享”的同时提防“泄露”危机

“‘云胶片’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共享。”李东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享受信息化便利的同时,一定要从技术层面和管理手段上做好保密工作,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和李东湖一样,多位专家关注到“云胶片”的信息安全问题。在徐海波教授看来,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电子胶片储存在“云空间”随时调用,技术层面已无困难,需提防的是信息“共享”带来的“泄露”危机。一旦信息流出,患者在对抗病魔的同时,很可能面临各种骚扰电话、拉客甚至诈骗等糟心事。

刘宇坦言,生病入院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在共享“云胶片”的同时,保障好病人的隐私,是对患者起码的尊重。

针对专家们的担忧,郑柏州特地作出说明。为保障信息抓取、存储、传输的安全,服务供应商对存储在云端的数据设立了防火墙,从技术层面杜绝信息外泄的可能。为保障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服务商可以根据医院和患者的需求设置“密匙”,比如通过发送手机验证码或核验身份证号的方式才能查看“云胶片”。如果患者需要到其他医院就诊,专家也要通过患者本人的认证以后,才能够调阅病历资料。

“云胶片”打破了时空限制,为转诊和远程会诊提供了方便,依托“云胶片”为患者建立全面的就诊档案,有利于精准诊疗的开展。徐海波表示,应给新生事物成长空间,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对此,李东湖表示赞同:“一定要先运转起来!” (长江日报记者武叶 刘璇 王春兰 通讯员袁莉 李晗 胡梦)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