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0岁参军做出巨大贡献,1955年授衔时提一要求,毛主席:允许
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成为“大英雄”的梦想,为国争光,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但“英雄”往往是在一个国家危难之际才会被衬托的更加明显。
曾经,中国同样也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时期,在那个时间段走出来了令所有中国人都敬佩的“英雄”,例如: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彭老总……
但是有一位“英雄”却不同,中国常说“六十为花甲,七十为古稀”,他在花甲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并且在古稀之年得到了中校的光荣。
他虽比同行的人年龄都大,但是做的事情却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半分,他是军中的模范,也是拯救千万条生命的天使,他用他有限的生命换取新中国无限的青春,这个人就是我国年长的中校蒋维平!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蒋维平何许人也
1878年,清朝光绪年间,在河北房山县的农村中诞生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他就是蒋维平。
父母原来给他起名为顺发,毕竟家庭贫困,作为父母当然是想让孩子能够一辈子顺利地找到一条发财致富之路,不要像他们受一辈子穷。
像其他贫苦人家一样,蒋维平没有得到过什么文化教育,早早地待在家里为父母分担家务。那时,他在这一位地主家干起了小长工,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维平的年龄越来越大,他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每年挣的这点粮食远远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于是,他就四处打听其他出路,去打过零工,也做过各种行业的学徒工,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没能改变命运。

不过,机会是会留给努力的人的,说来也幸运,在屡遭挫折之后,蒋维平遇到了一位好心人。正赶上他们(好心人)药店需要一名学徒,蒋维平就顺势得到了这份如同宝藏般的工作。
要知道,医用工作人员在什么时期都是大受欢迎的。年轻的蒋维平清楚学习药品的好处,虽然缺乏理论知识,但是难抵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刻苦,像是上天专门给他准备的这项工作。
因此,很快他就熟悉了药店的所有业务,药店老板也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在空余时间常常会给他传授知识和经验。
几年之后,蒋维平逐渐成为这家药店的“一把手”,并且这项技能也让他受益终身。本来,蒋维平以为会跟随着药过一辈子,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志向可不仅仅止步于此。
蒋维平的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保家卫国、当“英雄”的梦想,平时在大街上看到那个扛着枪、踏着正步的战士们,蒋维平就会停驻脚步凝视着他们,直到在人群中消失。

因为有这样的志向,所以在他将药铺的知识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便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走向他的参军之路。
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1898年蒋维平加入了清政府的军队,那时候是李鸿章掌握军事大权,蒋维平就投入到了他的麾下。
蒋维平曲折的从军生涯
但是清朝末年,时局变化太快,清政府倒台之后,又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后大批军队讨伐袁世凯死于河南安阳,最终政权落到了北洋政府的手里。
伴随着中国局势的发展,蒋维平也跟着从李鸿章到袁世凯又到北洋政府的军队。当时,军队看似在不停地变革,但还是“换汤不换药”。
在其内部依然是一副官僚作风,贪污腐败的现象已经成为了正常现象,升职加薪基本上都是靠金钱和关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蒋维平在北洋军队里一路做到了副团长,他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蒋维平心里明白,当时的北洋政府内部就是一个“花架子”,内部被啃噬的千疮百孔根本就不是正儿八经为老百姓办事的,他看不惯那些人的作风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
于是,在当上副团长没过多久他就离开了部队,回到家乡一边种地,一边继续研究医术,这时他已经年过半百!
懂药的人就懂医,抓药抓的时间长了自然就学会了替人看病的本事,为了方便乡亲们,他在家乡开了一间小小的药铺。
蒋维平知道大多数都是贫苦人家,一向的理念都是以救人为主,收费标准非常低,甚至有时候遇见实在拿不出钱的人也就直接让他们走了。

日积月累形成的好名声,让他成为了十里八村的“香饽饽”,他的小医馆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蒋维平也经常忙得团团转。
蒋维平的年龄也大了,有时候会忙不过来,于是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收养了一个男孩当作义子,平常也在医馆里帮忙。
看似蒋维平被这个医馆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在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理想依然停留在军队之中,只是苦于没有想到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民军”。
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在与北京相邻的蒋维平一经听说,身为血气方刚的中国人怎么能允许外族来践踏我们的土地。
爱国主义精神又唤醒了心中埋藏多年的斗志,就这样他再次整理行装,投身于拯救国家的队伍之中。

但是他却再次投错了人,找到了国民党宋哲元的部队,本来以为这一次能够打一场真的仗了,但是万万没想到,国民党内部指挥混乱。
宋哲元一遇到日军,还没有怎么打就仓皇而逃,最后还落得个被解散的下场。蒋维平灰心丧气,无可奈何之下再一次回到家乡,继续做他的“老本行”。
这时他都已经将近60岁了,心中愤愤不平,难道说自己这一生都与“保家卫国”这四个字无缘了吗?本来以为自己要在这医馆里度过一生了,但是上天好似在给他机会一样。
1938年2月,有一支军队出现在他的眼前,这支队伍与他之前加入的其他队伍都不一样,身上的军装虽然破旧,但是每个战士都昂首挺胸,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精气神。
原来,这支队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20师,挺进平西之时路过蒋维平的家乡。蒋维平像是与八路军心有灵犀一样,看到他们的第一眼就决定一定要加入到这个队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于是,他在深夜叫醒义子,背起医馆里所有的药品,凭借着之前的作战经验艰难地冲破敌军的层层封锁,来到了当时的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长操村。
八路军的接待人员听到他的诉求都惊呆了,毕竟他当时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了,出于安全方面考虑当然是不能答应他了,但是蒋维平坚持不懈: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不停地向他们讲述自己的从军经历以及他对行医工作的了解。
当时,正是打仗时期,军中非常缺乏军医跟随,一经听说他会看病八路军就向上级报告,他们思虑再三才同意他加入部队,并且也同意他的义子跟随。
对此,蒋维平欣喜若狂,并且在同月他成功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愿以偿的蒋维平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跟随着八路军跋山涉水,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他一路上爬山越岭为战士们搜寻各种草药以备不时之需,他收集的药方高达三百多种,配置的膏状、丸状的药品降临40余种。
因为行军的环境极其恶劣,许多战士都得了疮疖,蒋维平立马研究出来了膏药,仅仅用猪油和蜂蜜就可治愈这种病症。
1941年,行军至米脂县时,战斗激烈伤亡惨重,带的药品和针剂供不应求,蒋维平二话没说,带着四十多名战士,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作战芒硝,这才解决了药品的问题。
当时,有不计其数战士的生命都是从他的手上挽救回来。2年后,蒋维平已经65岁了,共产党行军至陕甘地区,由于粮食供给不足的原因,上级决定在南泥湾开荒。
我军是“工农红军”来参战的战士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所以中的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克服恶劣的环境,一旦成功既能解决粮食问题,也能帮助人民增加土地面积,是为民造福的好事。

当时,上级委任蒋维平为九龙泉719团农场长,接到这样的任务他更是一时都不敢懈怠。蒋维平拖着年迈的身体,带着一百余人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开垦荒地400多亩。
除了可以管好自己团里的伙食之外,还上缴了将近2.88万公斤粮食!被评为“劳动英雄”和“模范劳动者”。
蒋维平在部队里兢兢业业,虽然年龄比较大但是从来都没有听过他喊累,永远都站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终于1945年,中国军队胜利,日本从中国的土地上撤出。但是斗争还没有结束,他还不能休息。一年后,蒋维平又被委任于白求恩和平医院第一分院的副院长,继续开展他救死扶伤的工作。
在解放战争中,他救治伤员约1200余人并且还领导着一支由伤员组成的连队,也被称为“模范连队”。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又经历了抗美援朝等战役,因此军衔表彰大会一直被推到了1955年。那时,蒋维平已经是77岁的高龄。
在授衔典礼上,毛主席还亲自为他佩戴上“中校”军衔,他也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蒋维平喜欢留胡子,并且再加上年事已高,他对自己的胡子有一种莫名的情感。
而上级要求在这种正式场合中必须要展现出最庄重的仪态,胡须是万万不能留的,所以他就悄悄地找到检查用仪表的同志,小心翼翼地问:“我能不能不剃我的胡子?”
这位年轻的同志也不能做主,于是他就找到毛主席阐述了此事,毛主席听闻笑了笑,对小同志说:“你告诉蒋老,党允许他不剃胡子!”,

从此以后,蒋老花白的胡须一直保留到去世,连他的人像雕塑都有几缕胡须在风中飘扬,深受后人的瞻仰。
从这样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蒋维平工作的认可,一个人是否能完成他的理想,与年龄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他的态度,心态便是主宰你命运的主人。
后来,蒋维平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副院长,继续为新中国奉献着,直至1964年7月12日去世,结束了一生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