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丨红旗渠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红旗渠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原林县)境内。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历时10年,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50多万群众吃水问题,滋润了50多万亩充满希望的田野,而且解放了林县人的思想,坚定了林县人的自信,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县人续航梦想、接续奋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鲜活事例。

  红旗渠的修建源自于改造自然的抗争,这是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现实写照

  巍巍太行山,横亘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自然环境恶劣。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林县儿女为求生存,与大自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铸就了林县人骨子里“不畏艰难险阻、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性格,催生了林县人敢于“劈开太行、重整河山”的冲天豪气。

  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大旱绝收30多次,甚至多次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一部林县志,半卷旱荒史”。1959年,林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断流,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为彻底摆脱靠天吃饭困境、从根子上解决水源问题,林县县委解放思想,大胆提出从山西省平顺县跨境引浊漳河水修建红旗渠的动议。1960年初,红旗渠正式动工,开启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壮举。

凌空除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旗渠的修建贯穿了党的坚强领导,这是坚守初心、勇毅前行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10年修渠,林县县委始终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全面胜利。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才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答案在于党的坚强领导。以林县县委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统筹谋划,精准落子,作出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重大决策。在前期决策过程中,林县县委先后举行两次县委书记处会议、一次常委会会议、两次县委(扩大)会议,最大限度保证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在工程建设之初,林县县委通过党的委员会和15个党总支以及320个党支部,把工地上的1673名共产党员组织起来,汇聚了修建红旗渠的骨干力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党组织成功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中起来,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了在经济困难条件下这项大型水利工程的集中建设。

  红旗渠的修建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与时俱进、永葆生机的强大动力

  10年修渠,林县县委始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在想群众之所想中凝聚了强大共识,在急群众之所急中汇聚了无穷力量。

  红旗渠为什么要修?这是群众对改变千百年来缺水状况的热切期盼,关乎根本利益和千年诉求,因而激发了群众的巨大能量。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修渠大军自带工具、炊具和粮食,浩浩荡荡开进了太行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10年苦战。为什么能修成?修渠大军中,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走在最前列,与群众同样住山洞睡“石板床”,同样蹲地上喝野菜汤,同样搬石头和泥浆。副县长、红旗渠工程第三任总指挥马有金在工地上与群众并肩苦干9年,哪里有危险去哪里,哪里有困难去哪里,哪里进度慢去哪里,直至患上严重风湿才被抬下工地。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极大激励了广大群众的创业干劲,修渠10年中,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轻的技术员吴祖太血祭太行,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还有“神炮手”常根虎、舍己救人的李改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先锋,才使红旗渠工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也是共产党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理解与实践。

  红旗渠的修建凸显了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这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本色

  10年修渠,林县干群不等不靠不要,始终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红旗渠修建的岁月,正值3年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有条件坚决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工具自做,口粮自带,石灰自烧,水泥自制,炸药自造,建材就地取,技术干中学,办法大家想。山高坡陡,建渠材料运输不便,就组织先遣队架桥填沟,赶修出一条简易公路。工地上没有住房,就住山崖,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粮食不够,就用工余时间上山挖野菜、采树叶,拌上玉米面、红薯面、谷糠面之类的粗粮。资金不足,就抽调县社干部30余人成立劳力管理组和驻外办事处,组织社队工程队,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用劳动所得作水利投入。根据完成后的测算,整个工程总投资6865万余元中,国家投资1025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投资5840万元,占总投资的85%以上。

  红旗渠的修建彰显了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这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现实路径

  实干是成就梦想的必由之路。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红旗渠是干出来的,红旗渠精神也是干出来的。在那个物资匮乏、资源短缺的年代,穿越太行,跨省引水,惟有大干苦干拼命干。

  务实重干不是蛮干,而是实事求是科学地干。在施工初期,人们对修建红旗渠作了乐观的设想:组织7万群众,每人修建长1米、宽8米、高4.3米的渠道,80天便可完成70多公里的总干渠施工。可开工不久,面对战线长、技术力量不足、无法统一指挥等问题,引漳入林委员会及时开会调整,把过去全线开花的做法改为“集中兵力、分段突击”。务实重干必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修渠过程中有人反映林县县委不顾群众死活,大搞红旗渠建设。林县县委组织部部长路加林被撤销了职务,但调查组到林县了解实际情况后,改变了作出的决定,并对红旗渠建设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宝玉)

举报

猜你喜欢

红旗渠的水是怎么到半山腰的 红旗渠的源头海拔是465.75米,到林州境内分水闸海拔高度是454.44米,从起点到终点仅有约10米多一些的落差,也就是说在约70公里的距离之内,每8000米的落差只有1米左右,想要平稳的把水自然引到终点,必须保证水渠坡度非常平缓,不能陡峭,这样才能让水渠全程不低于终点,海拔的存在,让水依靠地势高低自然的流过去。那么通过我们的航拍镜头,你也能看到红旗渠源头跟漳河水面是在同一海拔,但随着地势往东越来越低,山区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流速很快,侵蚀性很强,久而久之就会下切成这样的沟谷,河床以及地面也会越来越低。红旗渠主干道经过的地带主要就在这段河谷山区,而为了保持水渠全程海拔不低于终点,所以你就会看到我们在海拔越来越低的公路上走,而水渠却还在海拔400多米的山腰之上的奇特景观#红旗渠 #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张衡泰 #AI在红旗渠
03:20
红旗渠的水是怎么到半山腰的 红旗渠的源头海拔是465.75米,到林州境内分水闸海拔高度是454.44米,从起点到终点仅有约10米多一些的落差,也就是说在约70公里的距离之内,每8000米的落差只有1米左右,想要平稳的把水自然引到终点,必须保证水渠坡度非常平缓,不能陡峭,这样才能让水渠全程不低于终点,海拔的存在,让水依靠地势高低自然的流过去。那么通过我们的航拍镜头,你也能看到红旗渠源头跟漳河水面是在同一海拔,但随着地势往东越来越低,山区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流速很快,侵蚀性很强,久而久之就会下切成这样的沟谷,河床以及地面也会越来越低。红旗渠主干道经过的地带主要就在这段河谷山区,而为了保持水渠全程海拔不低于终点,所以你就会看到我们在海拔越来越低的公路上走,而水渠却还在海拔400多米的山腰之上的奇特景观#红旗渠 #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张衡泰 #AI在红旗渠
从漳河引来的红旗渠水经1500公里从这里分水到千家万户,奇迹呀!
04:06
从漳河引来的红旗渠水经1500公里从这里分水到千家万户,奇迹呀!
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水源到底来自哪里?带大家去看看
05:01
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水源到底来自哪里?带大家去看看
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水源来自什么地方,带大家去看看
05:13
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水源来自什么地方,带大家去看看
三维地图游览红旗渠,修在悬崖绝壁上的引水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
04:31
三维地图游览红旗渠,修在悬崖绝壁上的引水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是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03:18
红旗渠是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