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干部对孩子有啥影响?这场在中国的实验结果竟是……

新学期开始,不少班级在新学期都会重新选班干部。在孩子们心中,小小班干大概就是对“权力”的第一印象了。

回想团长小时候,向往的除了红领巾,也不过就是这“三道杠”:

班干部在孩子们心中无疑拥有着值得骄傲、自豪的地位。为了能顺利成为小小班干部,孩子们颇为正经地准备着自己的拉票宣言,甚至有不少家长也加入了孩子竞选的“应援团”,开学就拜托老师多关注自家孩子……

问及班干部如此吃香的原因,有的孩子给出的理由是“很威风”;有人觉得这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有人觉得这可以让老师加深对孩子的印象……

那么,当班干部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影响?前不久就有两位美国经济学博士专门就这个问题做了实证研究,一本正经地分析了在中国当班干部对孩子的影响,并且将研究结果发布在美国顶级学术期刊上。

美国经济学博士在中国的研究

△《学会管理以及管理型学习:论学生班级领导服务的影响》发表于《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

如今许多企业和学校都将是否担任过班干部,视为衡量应聘者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但是却很少有证据证明领导服务自身会创造技能。经济学博士Anderson and Lu便于最近对此做了研究,其调查对象是一所中国中学的学生,它回答了领导能力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这个问题。

实验在江苏的一所中学展开,他们发现:当班干部对有的孩子很适合,对有的孩子呢,好像没啥作用,当不当都一样。

其中的秘密和原因到底是啥?待团长先向你们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

这项研究是通过经济学实验完成的,实验在江苏省某城市的一所中学展开,实验对象是该中学初一年级的七个班级。其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当班干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同学中受欢迎的程度、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和对成功的认知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首先让各班的班主任为每个班级主要的班干职务分别挑选两个候选人:第一候选和第二候选。这些包括班长、副班长、劳动委员、文艺委员以及语文、英语和数学课代表七个职务。

PS:第一候选人和第二候选人的区别在于,第一候选是班主任心中的最理想人选,第二候选人是备选。总体而言,在选择班干时,班主任会将学生的成绩和领导能力都考虑进去,所以第一候选人的综合素质相对而言比备选高。

然后作者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把这七个班级分成两组,其中1,4,5,7班属第一组,2,3,6班属第二组。在第一组班级中,作者选取第一候选担任班长、文艺委员和语文课代表,第二候选担任其它的四个职务;而第二组班级的班级职务选定办法则同第一组相反, 作者选取第一候选担任副班长、劳动委员、英语和数学课代表,第二候选担任其它的三个职务。

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一学期后的差别

这个实验开展一个学期以后,作者分析了班干部、非干部、第一候选人和第二候选人在各方面的发展差异。在学习成绩、学生自信心、学生对成功的认知、受欢迎程度方面主要的发现如下:

1、学习成绩:第一候选人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第二候选人没有多大变化。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第一候选人认为当班干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而第二候选人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那么,为何觉得当班干减少了自己的学习时间,第一候选人的成绩依然有所提高?作者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担心成绩不好班干保不住,尽管处理班级事务与学习时间有冲突,他们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更用功。

另外,这些第一候选人希望能“名副其实”,如果在其位,成绩却不够好,那就尴尬了……毕竟班干部的一言一行与成绩都更容易让其他同学关注。

而对于第二候选人来说,能被任命为班干已经是惊喜,他们不指望能够一直当下去,所以学习动力并没有增加,而班干事务也可能占用了他们一部分学习时间。

2、自信心与抱负:第一候选人变得谦虚了,第二候选人没有显著变化。

3、对成功的认知:第一第二候选人都更倾向于把自我努力列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在这次研究中,所有学生在学期前和学期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在自我努力、好的老师、父母的培养、个人天赋、同学朋友的帮助与家庭学习环境6个因素中,哪三个因素对你的成绩起决定性作用?

担任班干后的第一第二候选人都更倾向于把自我努力列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一结果正说明,担任班干部对学生的成功认知有着积极影响。 毕竟,担任干部将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意味着他们需要主动为班级张罗事情。

4、受欢迎程度:第一候选人在同学中更受欢迎了,第二候选人好友变少了。

担任班干部以后,孩子的人气会不会更高?研究发现,第一候选人在同学中的确更受欢迎了,而且在一个虚拟的班干部选举中获得的选票也大幅增加。但是,第二候选人的好友却变少了,并且在虚拟班干选举中获得的选票增加并不多。

△ 《Learning to Manage and Managing to Learn: The Effects of Student Leadership Service》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大致是:

担任班干部的确有利于激发第一候选人(综合素质高且名至实归的候选人)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改变他们对成功的认知,并增加他们在同学中的欢迎程度。但是,这些正面的效应对第二候选人(不是名至实归的)却不太显著甚至有负面的效果。

这也就是说,担任班干部这件事情本身并不能赢得同学太多的认同,毕竟无论什么事情都需要用实力说话。“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说明职位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认可度,关键还是要看担任人本身的素质以及意愿。

团长不由得想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家长一味地觉得担任班干能给孩子带来好处,甚至要全家出动去讨好老师,帮助孩子竞选 。对于班干竞选的认真程度堪比大选……这样的做法实属多余。

另外,对于家长来说,希望孩子担任班干,却又担心班级事务过多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这样的矛盾心理也不少见。在这个矛盾点上,孩子的意愿依然是关键,正如研究中所说的第一候选人,为了取得认可度,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的确不愿意当班干,那么即便你再努力“跑官”,这也不过是个坏榜样;至于那些已经被任命为班干的孩子,家长不妨放心去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班级服务尽心尽力,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的确大有裨益。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