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事说我“太敏感”时,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上周部门聚餐时,同事随口说了句‘你这方案数据有问题’,我整晚失眠反复检查Excel。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上班,却被笑‘太敏感了吧’。这种熟悉的窒息感,让我想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那个躲在庄园喝酒哭泣的蛤蟆——原来每个成年人的崩溃背后,都藏着未被疗愈的童年伤。”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用童话外壳包裹硬核心理学。书中蛤蟆先生看似突然的抑郁,实则是长期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必然爆发——当我们习惯用童年方式应对成人世界,就像穿着童鞋走荆棘路。”

  • “三种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委屈求全/暴躁哭闹)
    父母自我(指责控制/道德绑架)
    成人自我(理性平和/自我负责)
  • “人生坐标”
    ① 我好-你也好(健康模式)
    ② 我好-你不好(自大模式)
    ③ 我不好-你好(抑郁模式)
    ④ 我不好-你也不好(反社会模式)
  • “心理游戏”
    像同事总说‘早说你不行’,实则在玩‘我早告诉过你’的控制游戏

灵魂暴击案例
“书中獾拜访蛤蟆的片段堪称教科书级PUA:

  • 当蛤蟆说想打理庄园,獾立刻说:‘你父亲绝不会允许’(激活儿童阴影)
  • 蛤蟆退缩时,獾抢过钥匙:‘我来替你决定’(巩固父母权威)
  • 整个过程獾始终挺直腰板,蛤蟆越缩越小(肢体语言暴露权力关系)
    这个场景让我后背发凉——
    多少职场霸凌,都披着‘为你好’的外衣。”

3. 个人实践与心理重建

从“情绪奴隶”到“自我主宰”
“自从学会识别心理游戏:
建立‘情绪CT机’
当感到委屈时自问:‘此刻是哪个我在说话?’
开发‘心理翻译器’
把老板的‘这都做不好’翻译成‘我需要更详细的支撑’
设计‘成人模式开关’
被质疑时先说‘感谢指出’,再问‘具体哪里需要改进’

三个月后神奇变化:

  • 面对同事的‘玩笑’能微笑回应:‘这个说法很有趣,不过数据确实经过三重校验’
  • 给父母打电话不再条件反射道歉,而是说:‘我理解你们的担心,但我需要试错空间’
  • 现在被称作‘团队定海神针’,因为总能从情绪漩涡中打捞出理性

给“高敏感体质”的急救箱
“心理隔离膜”
把恶评截图打印后烧掉(象征性清除情绪垃圾)
“童年回溯术”
给7岁的自己写信:‘那个被老师骂哭的小孩,现在很擅长数据分析’
“权力椅法”
开会时挺直腰板,双脚踩实地面(用肢体语言强化成人自我)

“闺蜜用这套方法摆脱控制型婚姻:

  • 在丈夫说‘离了我你活不下去’时回应:‘我们可以试试分开生活两周’
  • 把‘离婚失败者’标签改成‘亲密关系研究员’
  • 现在开了一家离婚咖啡馆,墙上贴着蛤蟆先生的话:‘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

4. 互动与心灵疗愈站

“ 你有过‘突然回到童年状态’的瞬间吗?
延伸书单:《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自卑与超越》《身体从未忘记》
私信回复‘蛤蟆’,领取《10个走出情绪困境的暗语》”


“现在每次经过心理咨询室,都会想起苍鹭医生的话:‘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那个曾因同事一句话崩溃整夜的女孩,如今在述职报告结尾写下:‘我接纳自己的敏感,就像接纳夜莺的歌声总有起伏——正是那些震颤的音符,让我谱写出更动人的乐章’。”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