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采薇,薇是什么植物
《采薇》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诗经》中的“采薇”意象,既是古代生活的现实写照,也是文化精神的象征载体。这株名为“薇”的植物,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在文学与自然中摇曳生姿。
根据考证,“薇”即今之野豌豆(学名:Vicia sepium),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柔韧匍匐,叶片呈羽状复叶,开紫红色或粉色小花,结狭长荚果,嫩时可食,老则坚硬。
野豌豆生命力顽强,耐旱耐瘠,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及华北的山坡、草地,尤其在甘肃南部等地,至今仍是薇菜的重要产地。古时百姓常采其嫩茎叶充饥,王安石《字说》称其“微贱所食”,李时珍《本草纲目》亦将其列为“菜之微者”,可见其在饥馑年代的救荒价值。

“薇亦作止”(初生)、“薇亦柔止”(柔嫩)、“薇亦刚止”(老硬),通过野豌豆的生长周期,隐喻戍边战士从春到秋的漫长征途。诗中“岁亦暮止”与“岁亦阳止”的周历记载,暗含时间流逝的无奈,而非单纯季节更迭。
“载渴载饥”的士卒以采薇充饥,反映了战争背景下军粮匮乏的现实。野豌豆的食用价值在此成为生命延续的象征,与“猃狁之故”的离乱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士卒的“靡室靡家”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的典故相呼应。薇菜虽微贱,却承载着不向强权屈服的坚贞品格,成为士人精神清洁的隐喻。鲁迅在小说《采薇》中借阿金姐之口诘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将这一意象推向道德困境的反思,凸显其文化张力的复杂性。
王绩《野望》中“长歌怀采薇”,以薇寄托对伯夷、叔齐的追慕,将采薇升华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陶渊明、李白等诗人亦借其表达归隐之志,赋予薇菜“隐逸气”与“高尚气”。

其实在古时端午采薇制香囊、七夕祭牛郎织女等习俗,体现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现代研究发现,野豌豆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清热解毒、抗炎止痛之效,其生态价值亦在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中凸显。
从《诗经》的征戍悲歌到当代散文的乡愁书写,薇始终是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如丁波在《采薇,采薇》中偶遇野豌豆,感叹“从《诗经》里走出的植物”,这正是一种文化共鸣。
“采薇”不仅是《诗经》中的植物,它从救荒野菜演变为文化符号,它是古人对生存、时间与气节的思考。如今,再遇野豌豆,或可于紫花豆荚间,仿佛隐隐约约中能听见千年诗意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