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高中教师刘谷毅:支教是条艰辛但幸福的路
2016年6月29日,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教师刘谷毅发布朋友圈,“最后一课上完了,我和孩子们笑着告别!未来的路很长很长,我们相约微笑面对!”下面的留言纷至沓来:有恭贺她桃李满园的同事、有感激她倾囊相授的徒弟、还有打趣她“去哪里走走”的朋友……36年奋战一线、兢兢业业的教学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
8月17日,刘老师的朋友圈更新了:“加入凉善公益,开启培训模式……”地点定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库依乡依子村向日葵小学。刘谷毅退休后的第一站选择了支教,并担起了校长的重任。
支教的目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大凉山对刘谷毅来说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个世界。“不久前,我还和学校的其他语文老师探讨过一篇大凉山四年级女孩柳彝抒写的作文——《泪》,这篇作文被各大媒体称为‘最悲伤的小学作文’。”气候恶劣、经济落后、疾病滋生,这是大凉山留给她最深的印象。
2016年8月,她踏上这一片土地。“短短一百公里的距离,却能足足开上六七个小时。真是山路十八弯,为了过一个弯,有时得进退好几次;有多少回,我的头顶毫无防备地撞上了车顶……”怎么会到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支教?看着淳朴可爱的彝族孩子,刘老师无比坚定地回答:“我支教的目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湍急的河水呼啸向前,在风雨中飘摇的简易铁索桥是与外界连接的唯一的交通工具。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难倒刘谷毅,不过孩子们求学的困境却让她揪心。刘老师告诉记者,山里的孩子大多皮肤黝黑、嘴唇干瘪、穿着邋遢,但眼神里却迸发出渴望。“他们渴望与外界交流,却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他们渴望来校上课,却有种种现实的无奈;他们渴望改善生活,可连澡都难得洗,连开水都不习惯喝。所以我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他们做出一些改变。”在无锡向日葵助学中心的援建下,刘谷毅所执教的向日葵小学告别了破败不堪的泥瓦房。
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
一年级、学前班、幼儿园兼而有之的学段设置,使得刘谷毅支教的学校学情参差复杂。刚到向日葵小学不久,她就开始了家访,希望更多地帮助失学儿童,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手脚并用,喘着粗气,咬牙继续……就这么徒步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这只是刘老师的家访经历之一。为了拉近与家长沟通的距离,她还穿上彝族的传统服饰,一次次地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去了解学生的情况。
刘谷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时间完成了学前班教材的编制、回顾近期的教学得失、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探讨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学习《影子》一课,她把学生们从课堂带到校园里的阳光下,对着自己的影子念课文,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影子和自己的亲密关系。语文园地中有一篇,是让孩子们了解各种职业,她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当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当老师,“我知道了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我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老师,把知识的种子撒遍凉山。”在刘谷毅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学会了说普通话、查字典、写日记……她成了学生眼中最厉害的“无锡教师”。刘谷毅还不厌其烦地督促孩子们洗脸、洗手、刷牙、剪指甲、涂面霜,孩子们亲切地叫她“老师妈妈”。
个人力量终究微薄,众人拾柴火焰高
“孩子们的进步令我们欣慰,但望着孩子们手中的冷饭团、冷土豆、又硬又冷的荞麦块,我心里又涌出阵阵辛酸。”2016年9月6日,刘谷毅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条微信,她感到个人的力量终究薄弱,众人拾柴火焰才高。作为这里的校长,她开始为学生们四处奔走。去年9月7日,她联合腾讯公益发起“山村里的互联网教室”专项募资,让高原小学与大千世界紧紧相连;9月30日,她入围“行者之瞳”中国西部金秋手拍摄影大赛,呼吁大家关注这个美丽却贫瘠的地方;10月29日,她的家人、高中同学团相继赶来,日夜颠簸、昼夜兼程,着实是个惊喜,不仅带来了爱的鼓励,还带来了满载的崭新的校服;11月26日,她以短片形式参加向日葵助学“耘林之夜”慈善晚宴,感谢各界人士对学校的捐助,也希望慈善能遍及神州大地;12月,结合六高中的义卖活动给远在无锡的学子们写了一封倡议献爱心的信……
面包、蔬菜、肉类、漱洗用品、篮球架、乒乓桌、电脑等物资,在刘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孩子们的翘首以待中,陆续到位了。“看见孩子们在操场上玩得那么开心,我心里暖融融的。”刘老师欣慰地笑了,“支教这条路,是一条艰辛却幸福的路。”(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