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特别报道丨宿迁市:项王故里 水韵名城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属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面积8524平方公里。是“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是其特色名片。建市26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9倍,位居全国75强,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级市之一。

宿迁历来都是苏北水韵名城,这里蕴生态湿地之秀美,涵三河两湖之灵气,古有“第一江山春好处”的繁华写照。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酒。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酿造技艺,一流的酿酒规模,发达的酿酒工业,令宿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白酒之都”。

2022年以来,宿迁市深入贯彻落实《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和《2022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通过推动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产业协同协作

新型工业化向中后期过渡

作为淮海经济区节点城市,近年来,宿迁积极在淮海经济区“朋友圈”找准自己的定位,蓄势发力,全力奔跑,努力推动交通、产业等方面与其他9个城市融合发展,扛起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责任担当。

推进产业协作协同方面,围绕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定位,宿迁瞄准建设成熟产业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两个方向”,聚焦“6+3+X”现代产业体系和20条重点产业链,按照“千亿领航、百亿壮大、十亿升级、小微成长”思路,努力加快打造地标产业和优势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由中前期向中后期过渡,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突破7000亿元。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方面,宿迁加大与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和区域相关城市对接力度,积极推进潍宿铁路、合宿铁路、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宿连高速、宿连航道、盐洛高速宿城至泗洪段等项目规划建设,内畅外联的交通路网进一步畅通。

联防联控保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2年7月29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同步批准了《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和《徐州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这是江苏省第一个生态环保领域的立法协作项目,也是淮海经济区城市间首次开展的紧密型协同立法。为协同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法治样本,在法治层面对提升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跨行政区域的流域协同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良好的生态一直是宿迁引以为傲的生态底色。去年以来,宿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美丽江苏宿迁样板愈加亮眼。

严格落实《淮海经济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将大气污染防治、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列入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通过印发《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蓝天保卫战强化攻坚方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同时,强化区域协同管控,宿迁先后与徐州、淮安、连云港三市签订了生态补偿协议,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涉及省级跨区域补偿资金600余万元,并与徐州、宿州等市建立定期沟通、通报制度,建立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保障民生放首位

全力推进民生共建共享

民生暖民心,实事惠百姓。近年来,宿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注重系统谋划、高位统筹、强力推进。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城区公厕平均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8座;大力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新建停车设施23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006个;高标准完成10条背街小巷和4个片区综合治理……过去一年,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实,让宿迁群众从身边点滴的变化中享受到城市治理的红利。

2023年1月1日,宿迁市正式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从此以后,跨省临时外出就医的市民可以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并允许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此前,宿迁还出台了《宿迁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业务经办规程》等政策,拓宽网上办理渠道,实现就医备案信息化、便捷化。截至目前,宿迁全市参保人员备案到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超2万人次,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异地就医备案到宿迁6000多人次。

印发出台《202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计划》,共安排实施“六补六提”100项民生实事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232.63亿元。通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2025年达到苏北平均水平的目标,不断刷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宿迁新实践的民生高度。

临报融媒记者 宋天健 整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