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汉族女子,直领对襟服饰与日常穿着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地位
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南宋汉族女子服饰处于中国古代女子服饰风格转型的关键时期,兼具内敛与张扬,南宋汉族女子服饰风尚随之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方面,随着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在南宋已成为主流审美趋势,女子身形发生改变,服装形制也日趋窄小,风格趋于清丽;另一方面,女性生活随着南宋市民经济繁荣而变得丰富多彩,服饰标新立异、崇尚奢华、尚窄清雅。

一、南宋汉族女子的服饰风尚
南宋汉族女子服装求新求异,全新服装品类名目层出不穷,如“密四门”、“腰上黄”、“垂肩冠”、“错到底”、“一年景”等,南宋时期服装上出现的变乱常制的现象被称为“服妖”。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到手工业的发展、程朱理学的兴起、辽金少数民族的影响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素质盈盈瘦,娇姿淡淡妆”、“翠眉淡淡匀宫柳,比似年时更清瘦”、“近来自觉冰肌瘦,柳绿春衫放窄裁”,身着罗裙盈盈细柳腰肢的清丽女子极符合宋代男子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女为悦己者容,女性身材随着社会审美的变化趋于瘦弱,服装形制也与此同时趋于瘦窄。
宋室南扩之时,也将窄瘦的审美风尚一同传入南方。南宋初年学者周輝回忆说:“輝自孩提,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

如高冠长梳,犹及见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辈治器物、盖屋宇,皆务高大,后渐从狭小,首饰亦然。”这一记载道出了南宋时期汉族女子装束的日趋狭小的变化趋势。
“景定以后,复若宣靖。识者知为服妖而不能禁,岂两次被兵,凡被裹挟者,悉另服此,有因宽衣大袖而死者。”南宋景定以后甚至出现因着宽衣大袖而被处死的现象。
南宋汉族女子服饰风尚还有一大特点即为崇尚奢华,“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销金花朵遍轻罗,剪作春衣锡赐多”、“数骑红妆晓猎还,销金罗袜镂金环”,关于女服奢华的记载似乎从未间断,南宋汉族女子领间、腰间、袖间常饰金,极尽奢华之美。
二、南宋汉族女子直领对襟服饰的场合及季节性搭配方式
1. 南宋汉族女子直领对襟服饰在不同场合的搭配方式
朱熹在《家礼》中记录到“女子许嫁,笄,年十五,虽未许嫁,亦弃。
厥明,陈服,如冠礼。但用褙子冠弃。适房,服褙子。”此为南宋时有关女子成人礼时的礼节记录,女子未出嫁十五岁时,即服直领对襟褙子。
“疾病,后居正寝。……侍者一人,以死者之上服尝经衣者,左执领,右执要……。上服,谓有官则公服,无官则褴衫、皂衫、深衣;妇人大袖褙子。”此为《家礼》中关于丧礼的记载,在南宋,丧礼时妇人着大袖式褙子,在此直领对襟服饰为正式礼服。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中记载的皇宫贵族女子在御宴场合所服用的也为华丽且颜色鲜艳的黄、红直领对襟服饰。“御街扑卖摩候罗多,著乾红背心,系素纱裙儿;亦有著褙儿,戴帽儿者。”
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市民的文化生活和游艺活动的南宋笔记《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有此描述,其中提到的御街为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主千道,为南宋百姓生活展住的主要地段,为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之地。由此可见,直领对襟服饰在市井平民阶层的日常穿着场合也具有广泛的流行性。
关于南宋汉族女子直领对襟服饰的穿着除了相关典籍中有一定的记载之外,在传世艺术品中也可以找到着南宋汉族女子着直领对襟服饰的图像资料。
《招凉仕女图》中两位纤细窈窕的宋代美人举止娴雅,体态纤弱轻盈,外着直领对襟窄袖袍在庭园中消暑、招凉。《荷亭儿戏图》中抚拍幼儿的妇人装束同样反映了南宋的直领对襟袍的样式。

《杂剧打花鼓图》中有一着直领对襟髻子的杂剧女伶。《瑶台步月图》中有多位身着各色直领对襟服饰的女子立于亭台楼榭进行赏月活动。《歌乐图》中多位奏乐女子在演奏场合均穿着印花大红直领对襟袍。
《蕉阴击球图》所绘为一着红色印花直领对襟窄袖袍的仕女注视孩童游戏的场景,真实反映了南宋汉族女子家居时穿着直领对襟服饰的生活状态。
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所作《蚕织图·卷》则为南宋百姓生产劳作时的真实写照,图中可见一平民女子身着直领对襟长袍手提物品的场景。
《中兴瑞应图》中建筑殿阁之下的也有着直领对襟窄袖袍的女子若干。
此外泸县宋墓出土雕塑中也可发现众多外穿直领对襟窄袖袍的侍女形象。
河南偃师酒流沟出土的宋墓雕砖中,砖上刻画的也是几名厨娘备餐时的真实场景,其中有三位厨娘着直领对襟窄袖袍,类似场景的记录还有黑山沟宋墓壁画《备宴图》。
此外,在南宋墓葬考古发掘方面,也出土大量南宋汉族女子直领对襟服饰实物,如福建福州黄昇墓及江西德安周氏墓,墓主人均为南宋命妇,两墓均有大量的直领对襟款式陪葬服饰出土
2.南宋汉族女子直领对襟服饰在不同季节的服用情况
在中国古代,春秋两季气候相似所穿着服饰并无较大区别,故常常被并称。宜春时节有插戴幡胜(幡胜是一种形似幡旗的裝饰品,富人及贵族用金银箔或是贵潼的丝织品裁剪制成,平民则用剪彩纸或布帛制成)的习俗。

立秋时节则要戴楸叶以迎接下年中秋季的到来,与戴幡胜不同的是楸叶只有女子跟儿童插戴。春秋二季温差变化大,所着服饰也随气候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其变化往往包含四季之服,服饰质地主要有绢、罗、绸、绮、绢等丝织品及麻布。
农历四月被称为初夏,所穿服饰与深春大致相同,穿单衫而不再是着衣、袄,女子多着抹胸配直领对襟襦裙或褙子。服饰质地上,多用纱、罗、麻、葛、毂等吸湿透气、凉爽轻薄的布料。
因提花工艺的复杂性,花纱较之素纱,花罗较之素罗,往往前者的价格会高于后者数倍,两宋之际,银绢代税规定闰罗每匹折铜钱4贯,而镇江府进贡的花平罗每匹光成本就要11贯,市民阶层穿得起素纱、素罗已为少数,能穿提花丝织品的就只能是富裕的商人以及贵族阶层了。
在南宋,自农历十月初一“开炉节”起,代表着一年冬日的开始。
冬衣按质地分为毛毡、裘皮、绵衣以及纸衣。《武林旧事》记载冬至之日到“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冬至、元旦、元宵为南宋时冬季最为重要的三个节日,为庆祝节日,各阶层的人们都会穿新衣或者是华服,妇女也会佩戴各式各样的节日饰品。
三、南宋汉族女子不同人群服用直领对襟服饰的情况
南宋汉族女子着直领对襟服饰按人群可分为贵族女子、平民女子两大类,其中贵族女子又可细分为内命妇及各级官员命妇。在南宋,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对襟服饰,下层劳动妇女较为普遍的装束为上身着衣袄类短衣,下着裙或裤,贵族妇女除着衣袄类外还会再叠穿袍衫类。

南宋直领对襟服装的服装款型结构较为单一,同类别直领对襟服装的等级区分主要有三方面来体现,其一为服装面料的颜色,史籍中所记载的宋代女子直领对襟服饰多为红色,其次为黄色、紫色等,因出土服饰实物均已褪色十分严重无法呈现其本来面貌。
除了贵族女子外乐伎、妓女、媒人等特殊职业女子也爱着红色直领对襟服饰,而女侍者则多服用淡紫、淡棕、淡绿、灰蓝等浅色系。其二为穿着时的配饰。
其三为服装直领处的缀饰,贵族妇女服装用料名贵,且制作式样讲究,在直领上多有泥金、印金、彩绘、贴金、刺绣加以缀饰,以表明穿着者的高贵身份。
如《瑶台步月图》中有着直领对襟服饰的女子多位,人物所着服饰颜色不同,其人物发式不同,由此也代表了女子的等级身份的不同,画中两侧执壶、拿扇子的女侍者也着直领对襟服饰,但所着服饰为素色且系有白色带子于腰间。
四、结语
服饰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是统治阶级明等级、别贵贱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统治者们都通过制定不同的服饰政策,借以规定各个阶层人们的衣着,通过确立服饰等级制度,划分等级界限,从而确保自己主宰者高高在上的地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