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六计:声东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乱萃:乱成一团。见《易经·萃》卦:“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六十四卦经解·萃》:“萃,草貌。物之聚者,莫基甚于草,假至也。”
②不虞:不及提防,意料不到。见《孙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也。”
③坤下兑上:在八卦推演中,坤象征地,兑象征泽。意思是高于地面之泽,必然溃决。寓意是,一群乌合之众,注定失败。见《易经·萃》卦。《六十四卦经解·萃》:“聚水者,地也。泽上于地,则聚水者防耳,故有溃决之虞。”
【译文】
当敌指挥官思维混乱、失去清醒的判断时,要利用其失去控制的机会,运用计谋,才容易成功。
【计名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巧妙诱敌、造成故人错觉、乘机歼灭敌人的策略,见《通典》卷一百五十三《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古兵书论述颇多。例如,《孙子·势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淮南子·兵略训》:“将欲西,而示之以东。”《百战奇谋·声战》:“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历代名将事略·下·俣敌》:“欲东而形以西,欲西而形以东,欲进而形以退,欲退而形以进。”等等。
【计谋例说及应用】
班超声东击西降西域
西汉末期,西域(汉时指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区)有五十多个小国,常为匈奴所征服、奴役。匈奴人强悍,善骑射,以游牧为主,战国时就常侵扰中原,劫掳汉人和牲畜、布帛财物。当时北方诸国纷纷修筑城墙,以御匈奴。秦始皇时,将各国城墙连接起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而在匈奴西边的西域,无万里长城可阻,常遭受匈奴袭击和掠夺。及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得知西域诸国的处境,就想联络西域诸国共袭匈奴,解除匈奴之患。于是,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终使西域诸国了解汉朝,并与汉王朝通好,建立了联系。
公元初年,王莽称帝之后,西域与汉朝交通中断,匈奴趁机又奴役西域诸国。及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之后,西域车师(今新疆吐鲁番、昌吉、奇台一带)、鄯善(今新疆鄯善县东南)、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等十余国,都派王子到汉朝表示愿为藩属,以求得保护;请求汉王朝的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此时,光武帝还无力顾及,未答应西域诸国的要求。
当光武帝逝世后,太子刘庄即位,称东汉明帝。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东汉大将窦固讨伐匈奴,命令班超为假司马,率领士卒在伊吾(今新疆哈密市一带)大战,获胜利而归。因此,窦固对班超很赏识,令其出使西域,重新与西域各国通好。
当时,班超受命出使西域,仅带吏卒三十六人,先到鄯善国,匈奴使者不约而同地带领从士一百五六十人来到都鄯善。由于鄯善国王平素畏惧匈奴,一见东汉使者与匈奴使者同时到达他的国都,不知所从。班超当机立断,率领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夜火烧匈奴使者营地。匈奴人遭此奇袭,惊慌失措,被班超亲手杀死三人,吏兵又杀死匈奴使者及随从士兵三十余人,其余百余人全部被烧死。鄯国王闻变,万分惊恐,班超立即加以安抚,于是鄯善决定与匈奴断绝交往,归附东汉。
明帝闻报后,称赞班超的智勇,命班超为军司马,继续出使西域。班超遂往西行,先至于阗(今新疆和阗县)。于阗是匈奴监护国,还派有使者,于阗国王苦于匈奴的奴役,闻班超在鄯善奇袭匈奴使者,所以班超到时,毅然谋杀匈奴使者,归降东汉。次年即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班超又驱逐龟兹所立之疏勒(今新疆疏勒县)王,另立新王,举国欢庆,视班超为父母。这时东汉大将窦固、耿秉在驱逐侵扰北方的匈奴之后,也向西进,西域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都先后复归汉朝。
东汉章帝刘炟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已联络了疏勒、康居(今中亚东部一带)、于阗、拘弥(今新疆和闻附近)等国,同时,率领这些国家的兵士,共一万余人,攻打姑墨国(今新疆温宿县)的石城。石城攻下后,西域各国都希望摆脱匈奴的奴役,愿意归附东汉王朝。班超遂上书东汉章帝,说明出使西域五年,深知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基础不稳,可以摧毁,请求派兵援助。章帝根据班超所报,于建初五年(公元80年)派徐干为假司马,带领千人前往西域。此后又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徐干为军司马。
而西域诸国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沙雅两县间)与匈奴关系最密切,其国王为匈奴所立,常倚恃匈奴,侵扰西域其他国家。要使西域更多国家归附东汉,得先降服龟兹,因此,班超决定攻打龟兹国。但班超只有徐干所带一千人马,而鄯善、于阗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隔断,距疏勒等国路途太远,都不能派出士兵助战。班超决定联络乌孙国(在姑墨、焉耆、龟兹以北,今新疆温宿北、伊宁市南一带,当时是一大国)进攻龟兹,并上报章帝。建初九年,即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又派遣假司马和恭率领八百人到西域,援助班超。
当时西域诸国,都建立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围,汉军到达西域,只有两条道路,一是北道,即出玉门关及阳关,经车师前国,走危须、尉犁、焉耆、龟兹、姑墨、温宿、尉头诸国至疏勒;二是南道,即出玉门关及阳关经鄯善,走于阗,至疏勒,由疏勒翻越葱岭,则进入中亚大宛、西亚安息诸国。
此时班超先打通南道,在和恭所带八百人到西域后,班超又决定暂缓攻伐龟兹,先平莎车。莎车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部边缘,同时,在疏勒国附近,曾降于匈奴,企图策动疏勒王反汉。班超以徐干及和恭所率之一千八百人,以及于阗与疏勒两国士兵,在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向莎车国进攻。这仗既打败莎车,又平复疏勒,自此打通西域南道。
然而,莎车虽已惨败,但未降服。因此,南有莎车作梗,北有龟兹作乱,有碍开通整个西域,班超为巩固已通之南道,上书章帝伐莎车。
莎车国王闻班超又集结兵力,计议再伐莎车,遂派人兼程飞报龟兹求救。龟兹国王得报,立即纠合温宿、姑墨、尉头等国,各派兵一万,龟兹出兵二万,共五万人马,由龟兹国左将军统率,前来援助莎车。龟兹国王亦亲身随军督阵。
班超得报龟兹纠集五万人马援助莎车,即召集所属将校及于阗王商议说:“今龟兹等国有兵五万,我军只二万五千人,彼众我寡,只能智取,不可强击。为今之计,只有忽东忽西,分散敌之兵力,然后击之。”大家表示愿听长史(当时班超的官职)将令。班超立即在军中扬言:“这次攻击莎车,是班超失策。敌援兵多,如不退,定将全军覆灭。”同时有意放松看管所俘莎车士兵。黄昏时,命令于阗兵马向东撤去;其余各国人马各自散开。班超则率领所带兵马向西撤退。上次被班超俘虏的莎车兵士,见汉军撤离,无人看管,便悄悄溜走,奔回莎车营,将班超和于阗等国兵马西撤与东撤情况报告给龟兹王及龟兹左将军。龟兹王果然中计,闻报后笑逐颜开地对莎车王说:“前次班超侥幸占姑墨国石城,是我得报太迟,否则他早已被擒。上次莎车为班超所败,实是你粗心大意。如今看来,班超不过徒具虚名,微不足道。”于是亲自调兵遣将,欲将班超和于阗等国兵马一齐歼灭,令温宿王立即率八千骑兵向东绕道速行,堵截于阗的退兵。龟兹王则亲率一万骑兵,快马加鞭,往西阻击班超。其余人马,分头扼守所有隘口,不使班超逃脱。
然而莎车国位于大沙漠西部边缘,地势较为平坦、广阔,如是白昼,可以极目数十里,易于暴露目标,班超便选择黄昏时撤兵,以便部队隐蔽待命。当班超得知龟兹王亲率万骑向西拦击自己,温宿王率八千骑往东截击于阗时大喜,特遣快骑告诉于阗王,约于鸡鸣时,以击鼓为号,回击莎车营。于阗王得令,当即回头驰赴莎车,与班超所率人马,将莎车营围得水泄不通。这时莎车王突被一阵急促鼓声及呐喊声、马蹄声惊醒,以为是龟兹王得胜回营,急忙起身,整衣迎接,哪知班超与于阗王的铁骑,已踏平莎车所有军营,正往莎车王营帐而来。莎车王见冲来的是班超之兵,知大势已去,在随从簇拥下仓皇逃走,四处路口竟被堵住,只好投降。同时,龟兹王向西奔驰一整夜,仍不见班超人马,知道上当,急调转马头东归莎车,得知莎车已为班超所破,不得已收兵回国。
班超以二万五千西域之兵,打退龟兹等国五万人马,又降服莎车王,这是成功运用“声东击西”之计所取得的。由此,班超名声遂“威震西域”
其后,北匈奴被窦固击溃,受匈奴控制之西域国失去依靠,班超勾通西域与汉之联系,就更顺利。东汉和帝刘肇永元二年(公元90年),月氏以七万之众,越葱岭来攻,班超率军迎战击败月氏,令其每岁向东汉王朝贡献财物。次年又降服龟兹、姑墨、温宿等国。东汉和帝乃任命他为西域都护。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又发动南道、北道诸国七万兵力,征服焉耆、危须、尉犁等国。从而,西域所有五十余国全部归附东汉,班超对勾通西域之大业,在历史上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钟会伐蜀
三国时期,魏军在陇西一带同蜀军经过多年交锋,终于占据了军事上的主动权。掌握军政大权的司马昭,自东征以来,招兵买马,早就想讨伐吴、蜀两国。他决定先平定蜀汉,再顺势水陆两军并进,吞并东吴,一统天下。
按照司马昭先蜀后吴的策略,他开始计划怎样先将蜀汉拿下。司马昭封钟会为镇西将军,总领关中人马,调遣青、徐、兖、豫、荆、扬等州军队。钟会接受镇西将军的大印后,开始准备伐蜀。但是他没有马上西行,而是借讨伐东吴的名义,命令青、徐、兖、豫、荆、扬等州建造大船,又派遣唐咨到登州、莱州等临海的地区征集海船。司马昭见钟会一副将要伐吴的架势,不明白他是何用意,于是问钟会:“你讨伐蜀汉应该是走旱路,为什么还要造船呢?”钟会说:“蜀汉要是听说我军向西挺进,必然会向东吴求救,所以,我先装作讨伐东吴的样子,这样吴国肯定不会轻举妄动。那么,一年之内,蜀汉肯定会拿下,那时候,船也造成了,再去讨伐吴国,不就很顺利了吗?”司马昭听后大喜,挑选日期准备出击。
魏景元四年秋七月初三,钟会出师,司马昭一直送到城外十里才回来。钟会的“声”东吴而实则“击”蜀汉的计谋果然使吴国不敢轻举妄动,并且使蜀汉麻痹大意。这样,魏军乘机一鼓作气,很快就攻下了汉中。
“肉馅行动”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当时盟军在北非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争的下一个阶段即将推到法西斯轴心国的本土。然而,从何地作为突破点呢?
1943年5月29日,丘吉尔、马歇尔、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等西方盟国的几个主要人物聚集在艾森豪威尔的别墅,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几经磋商,决定把突击点选在西西里岛。
西西里是地中海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该岛位于亚平宁半岛与北非之间,隔墨西哥海峡与意大利本土相望,最窄处仅3219米,是意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而且在这个岛上驻有墨索里尼的9个意大利师和两个德国师,计25万人,并可及时得到500架飞机的支援,防御力量相当强大。如果盟军强行登陆,则必然有较大伤亡。
然而,英国的情报部门通过成功地使用“声东击西”这一计谋,将德、意法西斯防御西西里岛的骨干力量调离了该岛,从而保证了盟军在西西里岛的顺利登陆。这个计谋就是著名的“肉馅”行动。
一天,汹涌的海潮猛烈地拍着西班牙的海岸,从远处压过来的海浪撞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哗啦啦的巨响。劲风、巨浪、海流,将一具“盟军少校”的尸体冲到了西班牙的岸边。西班牙人打捞起这具尸体一看,身份证证明死者的名字叫威廉·马丁,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少校(代理少校),在盟军联合作战司令部任参谋。西班牙人和德国在西班牙的谍报组织发现这个威廉·马丁携带的公文包里有几份绝密文件和作战计划,文件透露,盟军的确在准备进攻西西里,但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是为了掩护盟军对撒丁岛和希腊的进攻。
德国在西班牙的谍报组织立即向柏林作了报告。
希特勒一开始并不相信,他专门就西西里岛的有关情况同参谋长凯特尔、陆军元帅隆美尔和负责外交事务的纽赖特进行商讨。
但是,“马丁少校”的身上及其公文包中的其他“资料”证实了盟军中确有马丁其人及其事。首先,马丁有军人编号“09560”号;其二,有一张银行的透支单和劳埃德银行的催款信;其三,“马丁”身上带有一张向邦德街国际珠宝商菲科普斯赊购定婚戒指的帐单,说明“马丁”刚刚定婚;其四,“马丁”的身上还带有两封他的未婚妻最近写给他的情真意的“情书”。通过综合分析,希特勒确信这位“马丁少校”所携带的文件是真的。而“马丁少校”只不过是为生活窘迫自杀或意外事故死亡而已。
正在此时,在意大利撒丁岛的主要城市卡利亚里附近的海岸边,海水又冲来一具尸体。死者身穿英国突击队制服,而他身上的文件证明,他属于一支正在侦察撒丁岛海岸敌方军力部署的小分队。于是,希特勒进一步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感谢上帝。”希特勒自言自语地说:“谁要是想欺骗我,是万万不可能的。”
他得意洋洋地戴上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筹划起来。经过一番丈量、计算,他让秘书下达了如下命令:“我要求所有与地中海防御有关的德国指挥机关迅速地密切合作。利用全部兵力和设备,在所余不多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加强特别危险地区的防务,对撒丁岛和伯罗奔尼撒采取的措施要先于一切。”
根据希特勒的最新指令,纳粹最高统帅部迅速调整了防御部署,西西里岛上的大部分兵力被调往撒丁岛和希腊,仅仅保留了两个德国师。
其实,这两具尸体和尸体所携带的文件、证明材料均是假的,它们只不过是英国情报部门为欺骗希特勒而“制作”的。
1943年7月9日,大批盟军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向西西里岛进发。9日上午,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但是下午却突然变了天。只见狂风大作,海涛汹涌。登陆艇一会儿被抛上浪尖,一会儿掉进低谷。这既给登陆的盟军造成了困难,也麻痹了敌军,敌人以为在这样的鬼天气里盟军决不会进攻,因而放松了守备。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盟军的登陆部队和空降兵已在西西里南部180公里的地段上实施了登陆和空降。
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较大,盟军登陆后很快就控制了局势,夺取了主动,并按计划向前推进。尽管德、意两方也积极增援,但已是亡羊补牢。经过38天的激烈战斗,盟军共歼灭德意军队16.5万人,缴获敌机1000余架,盟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用计锦囊】
本计是制造假象、佯动误敌来伪装攻击方向的谋略。声东而击西,声此而击彼,不攻而示之以攻,攻而示之以不攻;使敌人判断失误,从而寻找战胜对手的胜机。要引诱敌人上当并不容易,只有顺着敌人的想法去引诱他,才是高明之举,容易得手,但切忌在“声东”不成或敌情不明之时,贸然击西,导致反受其制。
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声东”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转移也非常快捷。尤其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工具等进行欺骗时,要特别注意尽可能掌握多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