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牌子原来是这样滴

□庄小蕾本报记者

在媒体圈有一项令人闻之丧胆的体力劳动,学名叫做“当《中国好声音》的媒体评审”,俗称“举牌子”。

为什么要闻风丧胆呢?这么跟你们说吧,第一季“好声音”导师分组冠军录制在上海松江。记者们坐定是下午3点,调动观众情绪,调调光,华少录个开场,就到6点了。等录完两位导师的冠军赛已经是第二天清晨5点,娱记们还跟那英吵了一架。

第二季“好声音”举牌子在上海宝山体育馆。这次更夸张,下午4点半进去的时候,宝山的大伯大妈们已经开始绕着体育馆散步锻炼了。等到第二天早上7点出来,大伯大妈早就在跳广场舞了。

于是,大家一个个愤愤道“再也不来了”。可到了今年,大家还是很没骨气地,继续来到宝山“举牌子”。就算节目组宣传一再表示“今年一定不会录到早上,凌晨3点应该能结束”,大家也不信了。

事实上,本周二的汪峰、杨坤两组liveshow录制,本来有希望在凌晨3点搞定。却因为设备故障活活多等了两个多小时。

你知道清晨5点半的上海是什么样子吗?反正我是知道的。

前两季,媒体举牌对于学员至关重要。第一季媒体评审跟那英差点打起来,也是因为媒体的口味和那英不符,那英一下子急了说错话。

但今年赛制略有微调,4位学员先是抽签捉对厮杀,由导师决定谁淘汰(所以完全是导师全控啊)。最后胜出的两位再唱一首,导师手中的100分加上101位媒体评审的投票将会决定冠军归属。

换句话说,“举牌子”的重要性正在下降。而且,在电视里,媒体只在最后举了下牌子而已,但观众不知道,为了举这一下牌,媒体评审们可能已经干坐了好几个小时。

那么,这样一个动不动就拉着媒体录通宵的节目,为什么还有朋友?两场180分钟的节目,为什么要录13个小时?

但是节目组会告诉你,我们要调光,要调音效,每个人的情绪要最饱满最真实,导师的话要到位,要让学员充分展示自己的……这么多条件要满足,时间成本少不了。

《中国好声音》幕后有个庞大的150人团队。从导演、乐队、灯光到宣传,整个团队都为这个节目鞠躬尽瘁。总导演金磊是个水瓶男,但是记者一直怀疑他上升星座应该是处女座。关于他有个著名的段子:审片时,他说要改,改过来又改回去,最后折腾了一晚上,就改了一个标点符号。

那个在录制现场,跪在导师席后面,两眼死盯住舞台上下一切的男人,就是金磊。他的姿态和表情,大概能解释,这个节目为什么还有生命力。

此外,工作人员对节目的“吹毛求疵”也展现在录制时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舞台下摇滚区里的粉丝不能背包,女粉丝最好站在中间,这样拍出来更好看。比如,两位学员交换位置时要相互拥抱,拥抱的位置最好在走道中间。还比如,盲选时学员接过话筒后走上舞台,那支递话筒的手也是精挑细选过的,“要孔武有力,给人一种冲上战场实现梦想的感觉”……

凡此种种,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好声音”虐我千百遍,我却待它如初恋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