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公伏凶,母伏爽”,今年三伏是公还是母?会很热吗?早了解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今日6月14日,农历五月十九,再过几天就是夏至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日子,三伏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空气仿佛变成流动的热蒸汽,连路边的小狗都吐着舌头思考“怎么避暑”。谈到一年一度的“天地桑拿房”三伏天,感觉热气腾腾。

夏至后太阳虽渐南移,但地表积热持续攀升,加上副热带高压(俗称“高温大锅盖”)死死罩住大地,空气潮湿汗难蒸发,这才有了 “上蒸下煮”的三伏天。


三伏的“伏”字, 它本意是“找一个阴凉的地方躲起来避暑”,与古人阴阳五行中“金气潜伏”相符。古人相信酷热中暗藏肃杀秋气,需以“伏”制衡。古代记日子的方式就是根据天干地支来记录的。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头伏起点,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则为末伏开端。中伏长短不定,10天或20天,全看“庚日”与立秋的关系。

《史记》就记载秦德公时已设“伏日”,甚至要“伏闭门”,全民静养避暑,连边境贸易都暂停,足见其威。

魏晋笔记《荆楚岁时记》则透露古人巧思:“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想象一下,古人汗流浃背之时,捧着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大快朵颐,以“发汗”对抗酷暑,这份“以热攻热”的养生法,既大胆又透着生活幽默感。


老话讲“公伏凶,母伏爽”,今年三伏是公还是母?会很热吗?早了解

古人认为

公伏:入伏当天农历日期为单数;

母伏:入伏当天农历日期为双数。

2025年入伏日 为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双数),妥妥的 “母伏”。

老话讲“公伏凶,母伏爽”。

“公伏凶”:如果是公伏,天气会更炎热、严酷(“凶”指酷热难耐,容易引发干旱)。

“母伏爽”:如果是母伏,天气会相对凉爽、舒适(“爽”指炎热程度较轻,雨水较多,体感更宜人)。

按照老祖宗总结的农谚来看,今年的三伏是母伏,而且预示今年三伏会比较凉爽,而且今年三伏天气为7月20日-8月19日,总共30天,属于比较短的三伏,相对以往的40天加长版三伏天,今年似乎要少熬10天三伏,根据古人的经验,今年相对来说会比较凉爽,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三伏天的农谚,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头伏萝卜二伏菜”

伏日播种关乎秋冬餐桌菜肴的丰盈;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高温恰是作物灌浆成熟的天然能量站。当老人眯眼念叨“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便知三伏是对大自然的馈赠,有些农作物就喜欢三伏酷热的天气,有助于作物生长,如果三伏天气温低下异常,反而不利于作物成熟,才会导致“五谷不结”。

“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

出汗有助于排毒,如果三伏天不多发发汗,体内的湿气排不出来,就容易生病。

“三伏不受旱,一亩增一石”

三伏天这段时间气温最高、日照最强,是许多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生长的关键期。

三伏天高温蒸发量大,如果缺水,作物容易枯萎、减产;反之,如果三伏天不发生干旱,雨水充足或灌溉及时,作物就能茁壮成长。

一石是古代重量单位,约60公斤,这里比喻产量显著提升。例如,水稻在水分充足时,籽粒更饱满。

“三伏不受旱,一亩增一石”的意思是,如果三伏天雨水充足,不出现干旱,稻谷就会大丰收。

三伏天是作物生殖生长的关键阶段(如水稻抽穗、玉米灌浆)。三伏高温下,作物蒸腾作用加剧,需水量大增。如果缺水,会导致籽粒发育不良,出现空秕粒。

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受季风影响,经常遇到三伏天干旱。需提前预防干旱,让庄稼的根系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写在最后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最渺小的。

当三伏天的汗珠滑落时,不妨微微一笑:备好绿豆汤,调好生物钟,把空调调到最舒适的温度,管它公伏母伏,心中有清凉,伏天也能过成诗。

#文章新锐创作者认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