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冬日》全球狂揽20亿美金,但它的成功真的值得欢呼吗?


2025年初,一款名为《寒霜启示录》(国内称《无尽冬日》)的中国手游,以20.7亿美元的累计收入登顶Sensor Tower出海榜单。
它在50多个国家的畅销榜前十站稳脚跟,甚至让波兰原版《冰汽时代》的开发商11bit studios相形见绌——后者同期收入仅2538万美元。
但这款游戏的成功密码却引发巨大争议:它用《冰汽时代》的生存建造外衣,包裹着传统SLG(策略战争)的氪金内核,被玩家戏称为“史上最长的诈骗序章”。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套路,为何能成为国产手游的出海标杆?
是玩家太天真,还是厂商太精明?

▌精致的序章与粗暴的正餐
《寒霜启示录》的前一小时体验堪称完美:玩家在冰雪末日中建造避难所,照顾幸存者的温饱与情绪,甚至能目睹角色因寒冷而蜷缩的细节。
这些设计几乎复刻了《冰汽时代》的严肃叙事,连角色作息系统和建筑动画都原汁原味。
然而,当玩家解锁大地图后,画风突变——熟悉的SLG玩法扑面而来;
战力比拼、联盟争霸、氪金加速……核心逻辑与《列王的纷争》如出一辙。
这种反差堪称教科书级的用户筛选:用高沉浸感的生存模拟吸引休闲玩家,再用SLG的社交绑架和战力竞争留住氪金用户。
正如一位Reddit玩家吐槽:“我明明知道广告是假的,但已经和盟友约好攻城时间了,总不能退游吧?”

▌轻量化包装下的“重度陷阱”
传统SLG的标签是硬核与氪金,但《寒霜启示录》却走了另一条路;
序章中资源产出远大于消耗,玩家无需为生存发愁,甚至“冻死几个角色也无所谓,系统会自动补人”。
这种伪挑战让休闲玩家误以为这是一款轻松的模拟经营游戏。
当玩家进入联盟后,集体荣誉感和社交压力成为氪金催化剂。
一位海外玩家在论坛写道:“每天不捐资源、不出兵,盟友会把你踢出群聊。”
游戏后期,战力数值膨胀到离谱。
玩家若想保持竞争力,必须购买加速道具、英雄装备和资源包。
点点互动母公司世纪华通直言,策略是“玩法轻度化,变现重度化”。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模式,让休闲玩家不知不觉成为SLG生态的“燃料”。
数据显示,《寒霜启示录》的月留存率达8%,远超SLG行业平均的3.2%,而背后正是社交黏性与沉没成本的共同作用。

日服、韩服及中国台服畅销榜成绩
▌国产手游的“全球化悖论”
游戏的核心玩法毫无新意,但题材包装堪称“精准狙击”;
冰雪末日是欧美玩家热衷的题材,Q版画风降低文化门槛,而社交玩法则复刻了《Monopoly Go!》的熟人互害模式。
这种换皮不换骨的策略,让它在欧美市场轻松收割碎片化时间。
点点互动为推广《寒霜启示录》,将销售费用率拉高至33.46%,甚至用“砍树猪妖”“魔性舞蹈”等无厘头广告轰炸社交媒体。
然而,高成本买量的背后,是行业对短平快模式的依赖——与其投入数年研发创新玩法,不如用现成模板+流量轰炸快速变现。
尽管《寒霜启示录》赚得盆满钵满,但其借鉴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11bit studios的《冰汽时代》制作人曾公开批评:“某些厂商把我们的创意当成免费素材库。”
更讽刺的是,网易拿到《冰汽时代》正版授权的手游,也被曝将核心玩法改为SLG——这似乎预示着,连原创者都不得不向市场妥协。

《寒霜启示录》的成功,本质是人性弱点的精准操控;
序章的精致体验让玩家产生“这游戏不一样”的错觉,进而容忍后续的玩法欺诈。
联盟排名、战力比拼、资源捐赠……所有设计都在暗示:“不氪金,你就是团队的累赘。”
玩家投入的时间、社交关系、甚至情感,都成为退游的“枷锁”。
然而,这种模式的长远代价或许远超想象;
当“换皮+买量”成为财富密码,谁还愿意冒险开发《黑神话:悟空》这样的3A大作?
一位Steam玩家评论:“中国手游就像相亲照骗——广告越魔性,游戏越坑爹。”
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4年SLG手游买量成本暴涨78%,而《寒霜启示录》的跟风者已开始涌现。
▌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寒霜启示录》的20亿美元,是中国手游全球化野心的缩影,也是行业困境的写照。
当赚快钱成为主旋律,我们或许正在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对创意的敬畏、对玩家的尊重,以及对游戏本质的思考。
正如一位玩家在推特上的无奈自嘲:“我知道这是个陷阱,但至少在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还有人需要我。”
这句话,或许才是这场商业魔术最真实的注脚。
*每天推送游戏资讯、新游推荐、游戏杂谈等,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游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