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特辑】怎样实现“父爱如山”?


《家有儿女》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剧中的夏东海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懂得欣赏孩子身上纯真善良的孩子气,在他心中,相比成绩而言,孩子的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更加重要,更值得父母的肯定。
”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
让我们一起谈一谈
如何成为一个像夏东海一样合格的父亲
在此之前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反面教材
“为了孩子好才打孩子”
柴某的儿子小鱼11周岁,上小学五年级。“为了孩子好才打孩子”,曾经是柴某的教育执念。他对儿子的成绩特别关注,只要成绩不理想或者作业完成不好,他就会严厉打骂,并且长期以殴打的暴力方式督促孩子读书,用衣架抽、甚至烟头烫,造成小鱼轻微伤。去年10月,柴某因涉嫌犯虐待罪被批准逮捕。
喊停不当监护
小鱼的父亲在教育上有点偏执,是基于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而伤害小鱼,主观恶性不大,跟纯粹因生活受挫、生意不顺而发泄情绪的暴力教育不同。为此,检察院组织了听证,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都参加了听证。
“还是放出来吧。”在听证会上,小鱼想了很久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孩子被打怕了,刚开始孩子对父亲被抓是抱着庆幸的心态的。柴某被关几个月后,孩子也由原来的忧郁变得开朗起来,并表示“想爸爸”。综合考虑如果孩子的父亲长时间被羁押,管孩子的重担全压在还要上班的母亲身上,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听证会后柴某被取保候审,重新回归家庭。
南浔区检察院向小鱼父母制发《督促监护令》,并联合关工委、公安、妇联和司法局召开督促监护令宣告会。
虽然小鱼在柴某被羁押期间性格慢慢转向开朗,但是父亲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父亲的生活终究是不完整的。作为父亲,需要尊重、激励、承认、肯定和积极回应孩子,需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不可采取暴力的教育模式。

那么,且看法律是如何诠释做一名合格的父亲——

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位导师,但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但不能使孩子成才,还可能侵害孩子的权益。
为推动解决涉未成年人案件背后家庭监护不力这个难点共性问题,检察机关在办理监护侵害案件过程中,探索科学启动家庭教育指导流程,拓展适用人格甄别,明确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联合职能部门精准制定教育指导方案。发挥检察监督优势,以宣告会送达、组建指导小组、设定考察期等多元方式,强化家庭教育执行力,会同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办法》,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基础建设,推动出台评估标准,创新家庭教育分级指导模式,为未成年人家庭保护持续提供检察支撑。

最后,祝所有的父亲健康幸福
成为孩子们心中独一无二的“夏东海”

总第1350期
编辑 | 陆倩怡


湖州检察发布
微信:huzhou-jiancha
阳光检察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