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起诉网友获道歉声明,却又引“负面舆论”
赢得“道歉声明”,却“失了人心”。
作者 | Age
3月16日,小红书网友“网下邻居”在小红书平台发布道歉声明并置顶,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关注和“声讨”。
据该道歉声明显示,2020 年3月6日该网友通过小红书账号“网下邻居”发布了一条标题为《这瓶洗发水千万别买,头皮屑越洗越多》的视频笔记,后被阿道夫公司提起了诉讼。
目前其已删除了原视频笔记,并发布道歉声明。
△“网下邻居”道歉声明
一则道歉声明引发的品牌负面舆论
该内容在小红书发布后,无数网友冲在该条道歉声明下,舆论层面也是一边倒。
从网友们的“评论”来看,这则道歉声明似乎并未逆转该名网友的负面评价所带给阿道夫的声誉侵害,而是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引发了一波“痛批”阿道夫的舆论,甚至部分网友自发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就“阿道夫要求评论消费者道歉”这一事件,发表了小红书动态以表达其观点。
如该条道歉声明的评论区,前三的评论为“阿道夫就是越洗头屑越多,还不让人说了?”、“哦,知道了,以后肯定不会买阿道夫。”、“真服了,找这些人的麻烦不如提升提升自己的品质。”截止发稿前,这些评论最高点赞达到了3.8万。

并且,诸多消费者对于该网友被阿道夫提起诉讼的点——头皮屑越洗越多,纷纷表示赞同,甚至有网友发言称阿道夫可以用来“脱毛”。
而在该道歉声明受到诸多网友关注的第二天,“网下邻居”也再发布了一条小红书针对部分网友的疑问进行解释:“首先没收钱,要是当时收了钱直接删视频,我也不用在这道歉了;其次没收到律师函,而是直接收到了起诉书;最后我尊重司法判决。”并表示,道歉声明已经被限流了。
△“网下邻居”最新笔记回应
就该网友与阿道夫品牌关于本次事件的情况,聚美丽记者也询问了“网下邻居”,不过截止发稿前,该网友并未回复。阿道夫也并未在网上回应网友对此事的热议,而是在今天下午于小红书平台上发布了一则关于品牌荣誉的内容。
△阿道夫小红书最新笔记
侵权责任有四要件,侵犯构成名誉权侵权
针对这类由于消费者发表品牌负面言论,而被品牌提起诉讼要求道歉的事件,聚美丽记者也专门请教了律师的专业意见。
据广东连越律师事务所宫旭律师表示,“要判定消费者这种在社交媒体上的情绪表达,是否对企业构成侵权,首先要看这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中发表的情绪表达、产品体验是什么内容,是否失实、是否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
“其次,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反映的是民众对经营者及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社会评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了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如以侮辱、诽谤的方式侵害企业的商誉,构成名誉权侵权。”
一般来说,法院在审查消费者的消费评价是否构成侵权,会从侵权责任四要件来进行审查,一是行为人是否实施了诽谤、诋毁等违法行为;二是审查是否有名誉被损害的后果;三是审查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四是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等要件。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消费者的评论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应看该行为是否属于借机诽谤、诋毁。
例如,本次事件中,该名消费者若要证明自己的言论属实,不存在诽谤、诋毁等违法行为,就需要举证,如曾经引起头皮过敏、皮肤伤害,应提供曾经就医的报告或损伤证明。
而品牌方则需要举证其产品有各项合格证书,已通过国家审批,并且消费者的言论导致了产品的社会评价降低。
当品牌主遇到商誉被侵犯的情况,品牌主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通过发送律师函,要求其删除相关平台发布的侵权文章,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如阿道夫和“网下邻居”的侵权事件中,阿道夫便要求“网下邻居”删除原视频笔记,并发布道歉声明。
品牌起诉“消费者”维权背后的思考
就本次事件而言,消费者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品牌也有维护名誉的权利,本次事件从法律层面来看,其实也就是阿道夫维护品牌合法权利的举措。
但从结果来看,这似乎是有些赢得了“道歉声明”,却输了“人心”的意味。品牌以维护品牌声誉为初心,因消费者发表对品牌的“负面评价”而追究法律责任这一行为,却为品牌带来了更大的负面舆论,反而影响了品牌声誉。
先不论“网下邻居”是否是水军故意踩阿道夫的可能性,从该网友发表的被阿道夫提起诉讼的笔记《这瓶洗发水千万别买,头皮屑越洗越多》中,所提及的“头皮屑越洗越多”这一点,与诸多消费者在小红书平台上的“评论“内容一致。阿道夫对这名网友诉讼,其实是将诸多有同感的消费者一同放在了品牌的“对立”位置。
如有网友在评论中所说,“从未有一个品牌如此成功,让评论彻彻底底一边倒。”从公关的角度来看,阿道夫这次的维权事件,让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趋于敏感,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公众对于品牌的好感度。
至此,这场品牌起诉“消费者”维权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或许也会给品牌方在应对“负面评论”时带来一些思考。如,用法律维护这种消费者负面评价带来的名誉损害,是否是品牌应对负面评论的唯一路径?用法律来“硬刚”消费者负面评价带来的负面舆论,品牌又能否承受?都是品牌们需要思量的问题。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Lu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