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亿人为它的名字操碎了心!哆啦A梦译名变迁史

创作立场声明: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当当】听说,点赞的人福旺财旺运道旺哦~~~~

竹蜻蜓、任意门、放大灯……兜里什么宝贝都有的憨憨的蓝胖子机器猫,是日本漫画家藤子·F·不二雄笔下最著名的漫画作品之一,分为漫画版、动画短片、中篇、剧场版、外传。主要是叙述一只来自22世纪的猫型机器人——ドラえもん(音译哆啦A梦),受原本主人野比世修的托付,回到20世纪,帮助世修的高祖父野比大雄的故事。

蓝胖子

蓝胖子曾出现过四种中文译名:机器猫 / 小叮当 / 阿蒙/ 哆啦A梦,把名字统一为“哆啦A梦”是作者临终前的遗愿,因为这是最接近日文原名发音ドラえもん的称呼。

这里插一句,《哆啦A梦》原著是藤子不二雄,其实是两位漫画家——藤本弘和安孙子素雄合用的笔名。之前二人并非专职漫画家,后来两人因共同的爱好开始了职业漫画家生涯,代表作包括《四万年飘流》《乌托邦最后的世界大战》《海王子》《Q太郎》等。1970年1月,藤本创作了《哆啦A梦》,于《小学1-4年生》杂志中开始连载,并且大受小学生欢迎,《哆啦A梦》为藤本弘的单人作品,安孙子素雄并未直接参与创作。1987年12月23日,两人解除合作关系,藤本开始用"藤子·F·不二雄"这一新笔名,而安孙子则选用了“藤子不二雄A”。

藤本和安孙子

1991年哆啦A梦登陆中国大陆,首先是通过漫画进入国人视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引进,这个版本的角色译名分别是机器猫、野比、静子、大胖、强夫。而动画片则是广东电视台以“叮当”这一译名引进译制的,角色译名分别是叮当、大宝、小静、大熊、小孬。就在各省播出《叮当》的同时,央视版《机器猫》隆重登场,角色译名分别是阿蒙、康夫、小静、大熊、强强。当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云贵台播放的《叮当》和央视版《机器猫》播出时间几乎相同,两个版本同台竞技,到底是阿蒙还是康夫,很多人分不清楚。

漫画节选

而“叮当”或“小叮当”这种叫法在台湾地区十分流行,香港地区亦如此。据说香港人喜欢在颈部坠个东西祈求平安,他们把此物称做叮当;而机器猫身上正好挂着一个大铃铛。同时,机器猫早期被各国引进时都分别使用不同译名,以便当地少儿接受。

由于《哆啦A梦》的火热程度,各个版本的《哆啦A梦》漫画、动画以及音像制品的译名让人眼花缭乱。

哆啦A梦正式定名

直到2004年,作为漫画版权所有者的小学馆在上海正式发布了机器猫的官方中文译法——“哆啦A梦”,随后重新配音的《机器猫》在国内播出。此举也是完成了"藤子·F·不二雄"生前的愿望,他希望由他创造的猫形机器人在世界各地都有统一响亮的叫法。这样做既尊重作者的原意,又能改变各个版本的无序状况。

到此,可爱的蓝胖子终于在世界各地拥有了统一的名字——日文原名ドラえもん,中译名哆啦A梦,英译名Doraemon。蓝胖子也将永远陪伴着各个年龄层的粉丝们,为大家持续带来关于爱与勇气的感人故事。


花花世界,不只鸳鸯蝴蝶,还有动漫、电影、模玩等超多有趣文章,喜欢请关注。

了解更多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