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到底是啥?为什么这么火?一文带你快速读懂

你最近去商场有没有见过这种场景?一群人挤在玻璃柜前,手里攥着刚拆开的“小盒子”,有人欢呼有人叹气。甚至有人蹲在自动贩卖机前连着买十几盒,嘴里念叨着:“再抽一次,这次肯定能抽中隐藏款!”——他们拆的就是最近爆火的泡泡玛特。这个卖“塑料小人”的品牌,硬生生把年轻人的零花钱变成了它的年营收130亿,市值一度冲上3287亿港元。它到底是啥?凭啥这么火?

简单说,它就是卖“盲盒”的。啥是盲盒?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小时候集水浒卡的那种兴奋感,但升级成了成年人的游戏:花几十块钱买个盒子,里面装着一个小玩偶,但你不知道里面是普通款还是隐藏款。就像抽卡牌,但抽的是实体玩具。


泡泡玛特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这种“抽奖式消费”做成了全国连锁生意。全国450多家门店、2300多台自动贩卖机,商场黄金地段必占一席;天猫旗舰店粉丝超千万,双十一单日能卖上亿。它的周边生态更是从手办延伸到文具、服装,甚至主题乐园——它让你“从头买到脚”。

它的核心产品长这样:高度5-10厘米的小人偶,价格59-89元不等。每个系列有6-12个款式,其中1个是稀有隐藏款,抽中概率1%-5%。隐藏款能在网上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比如某款LABUBU隐藏款曾炒到3000元。但泡泡玛特的野心不止于此,它把玩偶当成“顶流明星”运营:签约全球设计师,像Kenny Wong(MOLLY之父)年薪超千万;给每个IP编故事(比如DIMOO是“云朵男孩”),推出动画、表情包;和迪士尼、卢浮宫联名。效果有多夸张?LABUBU系列2023年营收超30亿,登顶全球潮流玩具榜首。某款LABUBU联名款在欧美被抢购,亚马逊上炒到原价5倍。


泡泡玛特的火爆,本质上是踩中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现在的年轻人有两个特点:孤独但渴望社交,穷但爱花钱。月薪5000,但愿意为“精神满足”花钱,名为情绪价值。泡泡玛特正是抓住了这点——玩偶被设计成萌态十足的样子(大头、圆眼睛、Q版身材),像宠物一样能“治愈心情”。有人甚至给玩偶起名字、编故事。抽到隐藏款还能发朋友圈,就像晒限量球鞋,瞬间成为社交货币。更关键的是盲盒机制本身:小额高频赌博。一次只花几十块,但概率藏得深(隐藏款1%-5%)。抽不中就“再来一发”,像打游戏抽SSR卡。二手市场推波助澜:抽中隐藏款转手卖高价,刺激更多人参与。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塑料茅台”的泡沫被不断质疑:成本十几块的玩偶,卖到上百元;学生党贷款买盲盒、宝妈拿买奶粉钱抽盒的新闻层出不穷;有消费者吐槽掉漆、有划痕,但维权困难(谁让你买的是“盲盒”?)。监管也盯上了这块蛋糕:2023年英国直接下架LABUBU系列,理由是“类博彩行为”。美国多个州立法限制盲盒销售,日本、韩国也收紧政策。国内多地出台新规,要求明示概率、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更头疼的是IP寿命短——潮玩圈流行“3秒热度”。一个系列火起来后,抄袭、山寨马上跟上。2023年泡泡玛特新品成功率仅41%,平均热度维持不到两年。

泡泡玛特野心可不小:对标迪士尼,拍电影、搞乐园、做虚拟偶像;甚至可以说正在全球化扩张,在韩国、加拿大开店,巴厘岛泡泡玛特门店甚至因Labubu爆发肢体冲突,场面一度失控。泡泡玛特目标三年内海外营收占比超50%;技术加持搞数字藏品、AR互动,让你用手机“养电子娃”。


但挑战同样摆在面前:海外消费者未必买中国IP的账;盲盒模式在欧美争议不断;名创优品、52TOYS等品牌都在抢市场。就像有人抽烟解压,有人喝酒消愁,年轻人用几十块的盲盒,给自己一个“开盲盒瞬间的快乐”。

至于它能火多久呢?谁也不知道,我们也期待他能成为下一个迪士尼,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