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中式教育无穷无尽的各种“局”?

我从事管理研究、管理教育30年,觉得非常费解的就是正式教育和企业家成就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应该讲,二者之间,很大的可能性是不相关,但更大的可能性是负相关,大家要听懂这个话的意思。

一个社会的金字塔最上面,政界、学界、商界。政界这条路多窄,风险多大,我就不说了;学界,广义的学界包括文艺界,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条路其实也非常难走。我们绝大多数人是要在工商界,要在市场经济、在商业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空间的,而偏偏绝大多数的人要加入的领域,正式教育和企业家的成就竟然是反比关系,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的问题。

什么原因?我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它跟我们的正式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应试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应试教育、中式教育的很多做法会伤害企业家的养成,伤害企业家成长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其实就是两种东西,我经常说是两艘船:一艘船叫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一艘船叫leadership,领导力。这两艘船在正式教育体系里头,尤其是应试教育体系里,都会受到蛮大的伤害。

先说创业精神。首先是同侪的恶性竞争,原来是坐着看戏,然后站起来看戏,然后是站在凳子上看戏,现在站在凳子上都看不到戏了,要爬到窗户上才能看到戏。这种竞争,对于孩子的内驱力是一个巨大的消耗,都是为分数而学,为别人而学,他/她很容易丧失自己内在的做事的兴趣和动力,成为所谓的空心人。

第二是标准答案,自然科学有标准答案,社会科学有标准答案吗?考试有标准答案,人生有标准答案吗?但是我们的孩子很自然地就去寻找标准答案。为什么去美国读书的40%都是学金融的?为什么清华大学70%到80%的状元都是进管理学院?他们觉得那个是人生标准,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情况。

第三个是最可怕的,应试教育学的东西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读小学是为了进最好的中学,读中学是为了进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毕业的之后怎么办?像外星人一样发射到地球上来,跟现实完全脱节。

这是第一条船,创业精神,第二条船是领导力,这就更麻烦了。因为领导力本质上是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八个字。最核心是什么?是自我觉察,是换位思考,是建立关系的能力。中式教育有大量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内容,就是没有心灵教育,没有灵魂教育。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从来不问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愿景是什么,这个尤为可怕。

▲考研前夕,一天只睡4小时,恨不得背尽所有书的学子

然后是换位思考,典型的中式教育是不鼓励换位思考的,真正要学换位思考,靠的是什么?我自己有一个你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的答案:靠自由的阅读,尤其要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为什么呢?你仔细看,经典文学名著和普通的通俗小说、悬疑小说、武侠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里面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

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只要被指定当作教材,当作被必读书目,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就会被孩子痛恨终身,这是很恐怖的事情,他/她就再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

第三个最要命,要建立深层次的信任关系。典型的中式教育是不可能和同龄人建立信任关系的,你又没有项目式教学,你又不开展体育运动,你又没有社会实践,大家都是互相看着,互相提防着,因为都是竞争对手。所以现在小区里,你看不到孩子们大呼小叫的一起玩,就是这个原因。全部都是竞争对手,领导力从何而来?

我说的都是体制内的应试教育,大家觉得国际教育有没有这个问题?我实话告诉大家,这段时间我开始反思,我们的国际教育是不是也在变成应试教育?打个比方,我们内容脱节是不是也脱节得很严重?脱节都脱到国外去了,还不脱节吗?领导力就更麻烦了,孩子们对这个社会、这群人根本没有认同感,如何建立信任关系?没有认同感就不会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有领导力。

所以,我看到中欧商学院我的学生,05年、06年就把孩子送到美国最好的学校去读书,移民,买大房子,现在十五六年过去了,结果不妙了。女孩子好一点,男孩子一般来讲,都有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空心人的问题,是无根人的问题,因为他找不到文化的根,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自己的文化认同,他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大家可以想想,这个问题有多严重,所以,普遍的“名校废柴”就是这么出来的,没有目标感,没有内驱力,没有战斗力。很多海归孩子在美国找不到存在感,回国也找不到存在感,一着急就飙英文。我派你去做销售,小地方的一个小老板,你去跟他飙英文,有什么意义嘛!所以肯定是一事无成。这些孩子像太平洋上的浮萍一样漂来漂去,美国落不了根,中国也落不了根,最后怎么办?如果继续漂,漂到三十五六岁,这辈子就结束了。男孩子到三十五六岁还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这一辈子可不就over了嘛。

我不敢说我一定有答案,我只是希望大家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社会,面对真实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孩子的归属感?所以我们致极学院是一个小小的努力,希望第一年在上海的这个阶段,能够让大家建立文化的认同感。

我们特别的跟美国的合作院校谈,一定要加三门课,一门中国哲学,一门中国历史,一门中国经济,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这是我们做这个项目背后很深的一个思考。

▲白彤东教授授课《中国哲学》

复旦大学俞志元教授授课《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我作为一个管理学者进入教育界,大象闯进了瓷器店,真是大开眼界。这个行业,大部分人觉得,是需要很多情怀的行业,但我发现真实情况好像未必是这样:各种各样唯利是图的挣钱的局,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简直是连环套,从一个小孩上幼儿园开始,就基本上是看不到尽头,无穷无尽各种局在等着你。

顺便说一下,情怀这个东西,自己是不能说的:渣男个个都说自己是真心的。所以,我也再三告诉我的同事们,千万别说我们有情怀。

这些人很多也都是我的学生,我见到他们的面就直接说他们,说得很狠。我说你这样搞军火战,搞军备战争,对得起咱们这些孩子、这些父母们吗?我甚至说,你们的整个业务模式就是“恶之花”,他们也认同我的观点,但是商业就是这样一架机器,你上去了就停不下来。

所以我有时候就感慨,这真的是同一片土地吗?你真要琢磨教育、研究教育,你去看民国那一代人,陶行知、卢作孚、晏阳初的故事,大学这边,你们去看梅贻琦、司徒雷登、张伯苓的故事,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发自内心的感动。对比教育界的现状,我就纳闷,我们是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吗?

不要忘记,我们这块土地曾经出过这样的人,所以我和同事们一起做的这件事情,算是向先辈们的一个致敬。

作者:肖知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