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寒酸的四十年团庆巡演还被刘桂娟搅黄了|闲聊天津市青京剧团
#冬日生活打卡季#注:本文是回忆性文章,若内容有误,敬请诸位师友斧正。文中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以下简称“天青团”)创建于1984年,今年恰逢建团第四十个年头。当年天青团规模虽然小,但却是行当齐全,人才济济,每个行当里中有尖子人物。

张克 碰碑
老生里有张克,卢松(二路老生,他是老来红,而且最近演了几出正工老生戏),马连生,房志刚(此二人亦为二路老生,一宗谭,一宗马);小生有康健(当年的他有个头,有扮相,唯嗓音谦逊),姬鹏;武生有王立军,董玉杰(不清楚他是不是青年团的元老),他们俩都是长靠武生,短打武生有李秀成(年轻时的扮相英气逼人,那是标准的武生相貌)。

雷英 状元媒
青衣演员最多,有先梅(兰芳)后张(君秋)的雷英,她是当时青年团的No1,刘桂娟,后来又有从的天津京剧院调来赵秀君,补上了不辞而别的雷英留下的缺(现在回想雷英当年的所为,能算是刘桂娟的师姐了)。如今国家京剧院的董圆圆和中国戏曲学院的张晶,最初也都在青年团,那时二人还未显名,后来则一个去了北京,一个去了戏校(三个梅派青衣挤在一个团里,不走也不行)。再后来又有李佩红弃武从文,改演了程派青衣。

兰文云 四郎探母
花旦有刘淑云(记得早期她总是演《柜中缘》,这出戏我看了无数遍,后来跟吴素秋学了一出《苏小妹》,再后来跟黄少华学了一出《勘玉钏》,之后没几年就退休了),张悦(去年主演了全部《乌龙院》,由李莉传授,邀请陈少云、石晓亮扮演宋江和张文远,其中的魂步赢得网友称赞);刀马旦有李佩红;武旦有阎巍;老旦有兰文云,孙丽英(她当时演二路角色,兰文云辍演后始受重视,接演正工老旦),花脸有孟广禄(铜锤),杨光(架子),刘俊杰(他能演架子花,我看过他在《战宛城》演的曹操,也颇不错),韩云江(武净),丑角有石晓亮(武丑,后兼演文丑),刘树军,孙雨生(二丑,曾演《昭君出塞》的王龙,唱曲牌时调门都在调面上)。

王立军 石晓亮 三岔口
天青团中的梅花奖演员有八人九人次之多。王立军为摘梅第一人,之后陆续增加了孟广禄,刘桂娟,张克,李佩红,赵秀君,阎巍,石晓亮,其中孟广禄是二度梅获得者。这个人数至到今天,还是比京津沪之外的其它省市每一个京剧院团中的获奖人数还多。
团里的国家一级演员就更多了,其中不乏二、三路演员(不清楚“国一演员”的评选凭的是能耐,还是看年头)。同城有一个地方戏剧种的院团,即便是绝对唱主角的青年演员,院里没有名额也晋升不到“国一”。

孟广禄 大保国
当年,这些小青年扮上戏上了台,一个个盘靓条顺,朝气蓬勃,看着就“养眼“,再经过了“百日集训”的淬炼和“真佛”们的精心传授,演起戏来能不好看吗!当时的天青团,确实给京剧舞台带来了一片新气象,使人看到了京剧振兴的一抹希望。

赵秀君 祭塔
当年,天青团的缔造者(也是实质的天青团团长,此说可以从一公开出版物中得到印证)为了天青团这些“小鬼儿”们的早日成材,真可以说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只说“百日集训”一项,请来了张君秋,谢虹雯,刘雪涛,吴素秋,张春华等各路“神仙”,在有如“集中营”一般的环境下集中传艺,把张君秋老先生憋得那叫个难受,说以后再不会参与这样的活动(大意。
最终,老艺术家们给天青团排出了十台二十余出传统剧目。凭此,天青团京津沪巡演,进政协礼堂展演(演出录像在央视全部播出),赴香港,跨海去台湾,走到哪里就响到哪里,海内外好评如潮。(既便是真有不足肯定也没人敢公开说,说演员不好不就等于说师父教的不好吗!谁有胆子敢得罪这些“大仙”们啊!)

李佩红
缔造者还给每个主演牵线搭桥,拜了名师。张克“一人四师”,有程正泰,谭元寿,马长礼,丁存坤;雷英、赵秀君先后拜了张君秋,李世济在缔造者的转圜下收了刘桂娟(当时李世济带团,演出任务繁重,无暇教戏,刘桂娟最初演的《锁麟囊》,是看录像学的),孟广禄拜了方荣翔,杨光拜了袁世海,李佩红拜了关肃霜,刘淑云拜了吴素秋,石晓亮拜了张春华,卢松、马连生拜了谭元寿………

阎巍 磊鼓战金山
很快,天青团的水平就扶摇直上,不输京津沪三地的四个京剧院,跻身于一支京剧劲旅,名气越来越响,成为天津卫的一张“文化名片”,天津成了当时戏曲演员心中的“圣地”。(有一篇文章透露,说曾经演过京剧的川剧演员沈小梅都曾提出要调到天津的请求)
那时的我就很喜欢看天青团的演出,40多元一盘的录像带录了很多他们演出的录像(我那时的工资每月才64元),其中有孟广禄的《铡判官》,董玉杰的《战宛城》,张克、李佩红的《红鬃烈马》,张克、陈俊杰的《失空斩》等,为此还把之前录下的杜近芳的《谢瑶环》以及赵燕侠的《闯王旗》等都覆盖了。

刘淑云 苏小妹
有道是“儿大不由娘”。人长了本事,有了名气,翅膀就硬了,开始有自己的主意,不大服管了。于是,天青团中就有了逃跑的,有了走穴的,有了跋扈的,有了拒演的……,有些人别说不把团长等领导放眼里,个别人到后来甚至连缔造者的面子都不给了。

孙丽英 打龙袍
盛极必衰,乃世间常态。天青团亦未能幸免,随时间流逝,其阵容日渐凋零,昔日辉煌仅余半壁,主要依赖文戏维持日常演出。再后来又是伤的伤,调的调,升的升,退得退,时至今日,团里就只剩下一名元老——刘桂娟——在了(张克、卢松、刘树军等人已经退休,属于应邀参加演出)。由“全班”变“半班”,由“团”变“组”,夕阳余晖,日落在即。

卢松
今年恰逢天青团建团四十周年,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一场像样的纪念演出。不知是无人组织,还是曾经的元老们不愿意重新聚首,为天青效力的缘故。如此凉热,不仅令人更加感慨万千。
天青团好不容易筹备了京津沪宁四市巡演作为纪念活动,可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演出场次都显得寒酸,但毕竟有聊胜于无。只是不幸的是,活动刚进行到一半,却因刘桂娟过往的“旧账”被网友拎出来清算,导致整个纪念活动被迫中断。

天青团演职人员
如今的青年团,已经是地地道道的“老年团”了,因为舞台主力仍然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元老(张克、刘桂娟、石晓亮、卢松)和亚元老(赵秀君),“新青年”们因表演水平和名气等因素还难以接班。当年曾有人预言,“天青团模式”无法复制,几十年印证了此言确有先见之明。
今天,谁又能回答天青团是否能够重现辉煌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