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异教徒?为啥就韩国人吃饭喜欢用勺子

我脑子里对韩国人有两个外在形象印象最深

一个是骂着西八,然后扇大耳巴子,尤其是马东锡的大耳刮子最经典

另一个就是浮夸的吃饭表情

然后问题来了,同样都是汉文化圈的,中日越在扒拉饭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都用筷子。而韩国虽然也有筷子,但扒饭他们却用勺子,这是为毛?

所以这篇也就说韩国的勺子问题。

有一说一,我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用筷子的。

礼记》当中不是有一句叫“饭黍毋以箸”就吃饭(黄米饭)不能用筷子

不用筷子用啥捏?用匕,或者更近代一点叫,就是勺子

上边这个是西周的青铜匕(匙)

东汉《说文》中有解释说“匕,相與比敘也。亦所以用取飯。一名柶”,这个柶也就是现在匙的音。

其实也不光是中国,世界各地文明中,勺这类东西都有出现。尤其是陶器发明,人类从烧烤文明进入炖煮文明,捞汤水也好,捞糊糊也罢,勺都是最合适的餐具。

尤其咱们作为粒食文化圈,受制于陶罐当时的物理性质,做粥是肯定早于做饭的(干饭容易炸锅),而吃粥的工具更非勺莫属。

虽然到商周那会,各类青铜器已经出现,甗这种蒸器也成熟,吃干饭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历史惯性下,匕这种勺器还是干饭主要用具。

战国时代的漏勺镂空铜匕

然后问题来了,当时筷子在干嘛?

还是回到《礼记》,里头有这么一句“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

这个就是指筷子(当然筷子这词得到明朝才出现,之前还是叫箸为主),按礼记的说法,汤羹里有菜才需要用筷子夹,没菜的话就用勺。这其实已经很接近现在韩国的用餐方式,他们是吃饭喝汤用勺、筷子只用来夹菜

中国匕箸共用也流行了很久,咱们都知道煮酒论英雄里,刘备吓掉筷子的段子,其实按《三国志》原话,是说“先主方食,失匕箸”,刘皇叔属于筷子勺子一起掉。。。

直到宋代,用勺吃饭的习俗都还一直保留,比如《宋稗类钞》记载

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

大意是说九妹宋高宗用公筷公勺把饭菜撸自己碗里再吃,但其中提到的“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也可以看出,那会儿皇上都还用勺子吃饭。

前面铺垫那么多,其实也是想说明韩国现在勺吃饭、筷夹菜的文化属于汉文化留存。

但问题是为啥后来咱们普遍用筷子吃饭,但韩国人还继续沿用勺子?

这个涉猎非常广,足够写论文那种,我自己谈几个主要的点

本土方面:

一、汉代开始,北方开始面食化,这会儿不管是馒头、煎饼、饺子还是面条,勺都是不适用的东西。

二、宋朝开始、榨取植物油以及冶铁技术逐渐成熟,炒、煎、烧、烫、烩、炝、熘一系列新式烹饪法出现,这类烹饪不但更快捷,而且也适合筷子夹取,它大大替代了先前以炖煮为主的传统烹饪。

三、明朝普遍开始用炒青制茶,用滚水一冲就能喝,比之前唐宋的煎茶、点茶不知道方便多少,茶水部分替代了原本的汤羹,让便餐中的汤勺没了作用。

韩国方面:

一、这鸟地方70%都是山地不说,还会受到西伯利亚强冷和东南季风洪涝的双重debuff,畜牧不可能,农耕适合的种类也少(韩国气候也不适合小麦)。所以他们古代饮食主要就稻米(粳稻)、大豆(制酱)以及萝卜白菜之类的,植物油更别想,加上品种不多,压根演化不出炒菜这个科技树。这也一定程度压制了纯筷的需求。

二、气候偏冷,离不开热汤。从早先的大酱汤到辣椒传入后的辣白菜汤,汤从来都是饭桌主角,所以他们也衍生了汤饭文化(탕반문화),这勺子就必不可少。

三、韩国因为气候偏寒、普遍种植的是粳米,这种米相对籼米更黏稠,在没有炒菜汁水油润的情况下,容易黏嗓子,更适合汤饭混合。

这里多扯一嘴,江南地区,或者说太湖周边也有汤泡饭文化,这同样是因为粳米为主...哪个江南孩子没被喂过汤泡饭呢....

所以,总体来说,韩国现在还在用勺子吃饭,一方面是汉文化影响;二方面是热汤需求;再则是物产不足以支撑更多元化的饮食习俗。

最后讲个笑话

万历朝鲜战争时期,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打到汉阳(汉城)那会儿,朝军看了日军辎重,说他们粮草最多吃一个月(按照朝军食量),结果日本人足够吃三个月....不知道该说半岛人均饭桶,还是岛民小鸡肚肠了...

对,结合上边这个图里韩国人那个大饭碗,这饭量都难以想象能一只手端碗,一只手用筷了,好像也只能用勺子....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