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讲堂|高效阅读,务必让孩子远离“五种误解”

李凤敏

五种误解

一、阅读非作业,可读可不读。

我们说,阅读虽不能解决语文面临的一切问题,但至少可以解决60%的问题,虽不能解决学习上的一切问题,但至少可以解决30%的问题。但事实证明,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学生阅读的态度和行为上是不成正比的。换句话说,相对于虔诚的态度,阅读行为总在妥协中大打折扣。

我常给学生们讲,语文绝对不是一门靠刷题就能拿高分的学科。尤其是阅读理解,大搞“题海战术”注定是最愚笨的方法。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曾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进一步说,一个不善阅读、写作的孩子注定是个差等生。所以,我多次强调,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然而,现实中阅读被放逐,早已沦落为从属或“零余者”地位。准确地说,阅读从来就没有被作为作业正式存在过。其实,正是这种可悲的行为,让孩子在最关键的小学阶段轻易丢掉了上帝最高贵的馈赠,放弃了语文分数提升的捷径,使阅读理解自陷囹圄。

二、多读书,以量变引起质变。

阅读给了孩子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打开这扇智慧之门。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书读多了自然什么都明白了。严格来说,这只是对了一半。在小学阶段,虽然阅读习惯培养很重要,但读哪些书、如何阅读同样很重要。我始终认为,单靠量的积累并不能引起阅读质变,质变能且只能由思考引发。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同龄段、同年级的孩子阅读能力有时差距很大,甚至某些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远超过高年级学生,某些读书少的学生理解能力要强于读书多的学生,这些现象在生活学习中似乎很普遍。对于阅读,我们看的不是孩子读了多少、记了多少、说出多少,而是读了什么、怎么读的、有何思考和实践。读而不思,思而不用,阅读问题就难以有解,阅读理解能力就难有质变。

三、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及教师的事。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误解,语文课、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解决孩子的阅读能力问题。其实不然,二者只能为孩子的阅读能力提供基本的范本和方法,远不能满足孩子阅读及能力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在语文课和教师那里,学生得到的阅读实践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一定不要完全寄望于语文课和语文教师。阅读作为一种行为和能力,它更多时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尤其是阅读习惯培养关键的小学阶段,大量的课外阅读会更为重要。

四、坚信“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需要强调的是,阅读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滋润。一方面,如果你从未正视过阅读,没有计划的阅读积累,没有阅读的信心和耐力,我不得不说,面对阅读理解你只能抓狂,而且短期内没有任何好药可以疗救。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阅读来说可谓再恰当不过。的确,关于阅读理解的书籍很多,能辅导的语文教师及培训机构也很多,但真正能给你提上分的却少之又少。尤其当孩子被确定为基本阅读能力问题,甚至存在一定程度阅读障碍,也就是说属于文章读不懂类型,那么阅读理解分数提升就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分值只有30分左右,但错失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可能损失会更大。因此,对于阅读临时抱佛脚是难以奏效的。

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治病。

对于阅读理解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能收效甚微。尤其当你的问题出在基本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时,单拼阅读就可谓治病不得症。很多时候,阅读理解出问题并不简单是阅读障碍,很可能写作也较困难。一般来说,阅读理解失分多的孩子往往写作也不怎么好。尤其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段,阅读和写作的培养更应同步。因此,我们说没有阅读的写作不是真正的写作,没有写作的反复训练就不会有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相济,阅读理解能力才会自然提升。

——《阅读理解创意公式全攻略(小学生)》(李凤敏 丘河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