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生必读的做人箴言

真正高水平的说话做事和教养,

该是什么样子呢?

有的人外表光鲜亮丽,

一身名牌,尽显奢华,

却不见得真有品位和教养;

有的人能言善辩,满嘴漂亮话,

做人做事也不见得真有水平;

.........

关于这些,

有两位名家的两句做人箴言,

说得最为透彻,值得细细品味,

特此推荐给朋友们共赏:

第一句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名家:南怀瑾

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

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炼人,就感觉到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差异很大。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感到恍然大悟。

是啊,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说: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

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

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

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

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

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

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第二句

教养困难,奢华容易

名家:梁文道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

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

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一两千字之后笔锋忽然一转,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子有多奢华,并将其定位为“低调的奢华”。

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位,再将品位等同于奢华。

许多媒体早就在“奢华”和“品位”之间画上等号了,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绅士”也挂了上去,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

我的生活奢华不起,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且看19世纪英国绅士之间的通信,关于绅士的品位,他们是这么说的:“某某家朴实无华,真是难得的好品位。”

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作品位,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位。

这叫作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

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

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啊。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

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比如手上戴着伯爵表,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服务员小妹妹,这是没有教养的。

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然而如今,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我只不过是在北京一家火锅店见着它用“奢华”二字形容自己的材料,便忍不住发出这一大堆牢骚,这自然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