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子敬好委屈(三)(图文)

王献之像

接上篇:其实献之好委屈(二)

王献之《餘杭帖》

王献之《餘杭帖》(又称《触事帖》)拓本。行书。六行,五十一字。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餘杭乃东晋县名,属吴兴郡治下。第二行有『州将』一语,此语亦见於王羲之尺牘中《右军书记》载:『奉州将去月十二日告,甚慰。』《晋书》 、《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及慧皎《高僧传》,皆见此语。是南北朝时一通常用语。与『州将』相对者,乃『州民』,王羲之辞官归田里后,於尺牘中亦自称『州民』。《世说新语》尤悔篇王浑后妻条载:『王浑后妻,琅邪顏氏女。王时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咸日:「王侯州将,新妇州民,恐无由答拜。」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為之拜,谓為顏妾。顏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州将者,即州刺史之通称。《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三胡三省注曰:『州刺史当方面,总兵权,故日州将。』州刺史虽称州将,但柬晋南朝时州刺史未必皆带军号,亦可通称州将。

此帖又名《思恋触事帖》,《淳化阁帖》卷九亦有《思恋无往帖》。而《宣和 书谱》卷第十六王献之行书目著录《思恋帖》,不知究竟是指哪一帖。此帖亦收刻《絳帖》卷八、《大观帖》卷九、《二王帖》 、《宝晋斋法帖》 、《玉烟堂帖》 、《束书堂帖》 、《宝贤堂帖》、《快雪堂帖》。

释文 獻之白:思戀觸事彌 至。獻/之既欲過餘杭,州將若/比還 京,必視之。來月十左/右,便當發。奉 見無復日,/比告何喻,願復盡珍 重/理。獻之白。

其实子敬好委屈(三)

谢安不知道那天作何思想,忽然就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子敬想都没想答曰:“故当胜。”故通固,“本来”的意思。子敬自信他的书法胜过父亲,连一点点谦让都没有。

谢安追问:“物论殊不尔。”意思是舆论可跟你说的大不一样啊!

子敬毫不客气:“世人那得知。”这“世人”当然也包括眼前这位世家长辈著名书法家谢安先生。

或许在子敬心中,书法是神圣的,优劣是不讲情面的,勿论长辈、“舆论”,甚至亲爹。

谢安“此问”挑起了一桩“父与子谁胜”的大讨论,而且这一讨论贯穿书法史。成为书法史上一大“公案”。

后世有人质疑谢安“此问”目的不纯,意在挑起“大圣”与“小圣”的事端,让父子二人失和而消解“圣誉”。

“书圣”王羲之仙逝后,作为“书圣”的挚友,谢安对王子敬的仕途非常关照,呵护有加,唯对子敬书法一直不认可。《晋书•本传》载,“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谢安何以“轻子敬之书”?甚至子敬“作佳书与之”,作为长辈谢安竟连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

有一种说法:东晋书法概分三代,钟繇卫铄索靖为早期领袖,王羲之为二代领袖,王献之子敬为三代领袖。王羲之做领袖时,与之齐名的还有庾翼郗愔,王羲之盛名渐出,朝野纷纷效法王羲之书法,其时庾氏族门正处鼎盛,其弟子亦“皆学逸少书”,庾翼就极大的不满,却也无法阻止王羲之书法之兴盛而“粉丝”满天下。公元345年,书法位望本在王羲之之上的庾翼去世,东晋书坛便由王羲之独领风骚。谢安书法也很厉害,但生不逢时,他在年龄上处于一个尴尬境地,比王羲之们小十几岁,又比王献之大十几岁,归那一代都不那么名正言顺。末了也想在第三代打主意,做个三代领袖也无不可?谢安打压王子敬书法,有没有这一私想?存疑。

“世人那知”未有激起世人“群愤”,而世人以“故当胜”转移论书到谴责子敬的“道德人品”却舆论不断。是否迂回以“故当胜”之人品瑕疵泄“世人那知”之私愤?

唐人孙过庭就在《书谱》中批评子敬之不孝。孙先生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意即,依故伦理,自称胜父,实在过分。还引经据典说:孔子弟子曾参看到一个里弄名叫“胜母”而就不入。何况还要自称“胜父”?

继之,有人干脆说历史上压根就没有那回事,纯粹是好事者杜撰的“段子”。

清人鲁一同《右军年谱•丛谈》就直斥此案“悖理伤道”,并断言此案为好事者之推测而已。包世臣进而说,“南朝深重礼教”,“况自称胜父,如孙虔礼所述乎!恣意污蔑,是不可以不辩!”亦认为此案“大约俗传非事实”。

当然,也有论者替子敬说话:清人哪知六朝世况!魏晋之际,解脱经学束缚,“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自然,崇尚自由,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子敬此言实不足怪,属当时正常交流,与“不孝”无关,更无涉“道德”。而且,正因为有此环境,才造就了王子敬,也正是子敬的敢于“胜父”,才有了与父齐名的盛誉。还而且,有史记载,王子敬之书名确实曾经超过乃父。

甚至,父亲在世的时候,子敬多次劝父亲“大人宜改体”,这不更是胆大妄为之“大不敬”了?

还有一件事,叫“拒不书榜”。

《东山松帖》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释文: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当年,建康太极殿落成的时候,谢安打算让王子敬题写匾额,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谢安知道这孩子的德行,做事全凭兴趣。所以谢安也不敢直接问。

谢安装作闲聊,对子敬说:以前曹魏的时候,陵云殿上的匾额还没有写,工匠们就误钉了上去,怎么都拿不下来。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让韦仲将站在凳子上书写匾额,费劲得不得了。等到匾额写好了,韦仲将的头发都变白了,疲惫得就剩下一口气,好像老了很多。回到家后告诉子孙们,这种办法写匾额会死人的,以后再不这样了。

王子敬一听,知道顶头上司要他题字。正色说:韦仲将是曹魏的大臣,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如果真说了,只能说明曹魏的德薄,是强迫他题字的,国运肯定不会长久。

谢安听言,不再追逼。谢安知道这小子的性情,急眼了谁都不认。

这故事让子敬成为书法家中的“道德楷模”,被后世盛赞。尤其是北宋以后论者竞相褒扬。苏东坡先生屡次赞子敬“气节高逸”,徐积赞子敬“大丈夫”,还有洪迈、袁燮等文人名仕誉王子敬为“盛德君子”。

只是此一“道德典范”的故事到了明清时期就少有人提说了。而生命力极强的还是“故当胜”的负面效应。

“故当胜”淹没了“拒不书榜”。子敬奈何?

王献之《思恋帖》(《淳化阁帖》上海图书馆藏本)

王献之《思恋帖》拓本。5行,3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释文 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 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别名:江湖沉浮王献之(二)

马晓安老师

作者:马晓安,书法家,作家,美术评论家。现居西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