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不是人:两宋时期的燕云汉人的身份认同



由于历史原因,燕云汉人同时被宋朝和契丹等不同势力称呼为“汉儿”。这一名字的背后,是他们模糊而尴尬的身份定位。因为对于胡族和汉人而言,他们都属于里外不是人的非我族类。由于在政治上的不受信任,文化上的半华半夷,所以他们的一切行动,就是要维护燕云故土,保护自己的家园、宗庙和家族。作为故乡的燕云本土,就是他们最大的认同与寄托。

半夷半夏的文化身份


秦汉时代 燕云地区就是胡风与骑兵文化泛滥的地区



从秦汉时代开始,由于接近边塞地区,幽州就以出产精锐的骑兵闻名天下。燕云地区的汉人胡化倾向,更是由来已久。到西晋永嘉之乱前后, 北方沿边又有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安史之乱后, 河北大部分地方始终为藩镇割据区域, 民族杂居的现象十分明显。天下人甚至觉得,河朔地区已经和夷狄没有区别。

在辽金时代,汉人曾经有数次大规模的向燕云地区迁徙。第一次是在辽太祖、太宗及世宗、穆宗在位的几十年内。一方面是辽通过战争掳掠或强行迁徙等形式,将燕云地区的大批汉人迁到契丹内地。另一方面则由于燕云地区频发自然灾害, 使得汉地贫民自动地向契丹内地迁移, 被俘掠及强迁北上的燕云汉人。


燕云十六州的并入是契丹历史上的重大开拓



他们主要有五种归属: 编为契丹中央的窩鲁朵军户、成为地方上军事封地投下军州的投下户、直接编入各类军队、纳入州县的户口或者充为贵族与大户的家务奴隶。辽国时期,明确记载以“汉民”建立的州县或投下军州32个之多。

从出土的文物和现存的墓志铭显示,这些燕云汉人的大户都能骑善射。其中的精锐和契丹人相斗都显得不落下风。


辽国治下的燕云汉儿大族 同样武德充沛



在语言文化上,这些燕云汉人大都同时通晓汉文汉字和契丹文,会说契丹语。辽朝的一些契丹人也兼有契丹本名和汉名。如玉田韩氏家族,韩德威孙名“ 谢十”,韩德崇子名韩制心, “ 小字可汗奴”,都是契丹名。和尚、药师、可韩奴都是燕云汉人常用的契丹名字。而且越往北走,汉人同时拥有契丹名和汉名的情况就越常见。比如北宋末年的跳槽名将郭药师,就是一个汉姓契丹名的燕云汉人


不少燕云的汉儿都会契丹的语言文字



在衣冠服饰上,燕云汉人也有不同程度的胡化现象。从文献记载来看, 辽朝对汉人始终坚持因俗而治的政策, 并未像吐蕃和女真一样,强迫他们改从胡俗。但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的汉人, 其生活习俗不能不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出使过辽国的苏辙曾经感慨,当年唐王朝的遗民,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身穿左衽胡服了。

在发型上,汉族侍从和马夫都效仿契丹人,蓄起了凳发。根据宋人笔记资料《鸡肋编》的记载,汉人大族的妇女们甚至也有在婚前蓄髡发,婚后才蓄长发的胡人习俗。


燕云汉儿的男性也会留契丹发型



在节日习俗上,契丹人每年正月十六日有放任偷窃的节日“放偷”。这是是古代劫掠习俗的残留,也影响到了契丹境内的汉人后裔。


大量的燕云汉人选择了契丹化的服饰



在辽国的待遇


辽国的南京和西京都是契丹王权获得汉地



但是在政治身份上,这些人还是不折不扣的汉儿。这个字眼来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人对中原政权的称谓,略带轻蔑。但是久而久之,中原的宋人也开始用这个字眼,称呼他们同种同文的异域同胞。无论是在政府的公文、檄文还是战报中,或是文人使节的旅行笔记里,燕云汉人也被中原人称为“汉儿”,看低一等。

辽国灭亡之后,常胜军、义胜军等由燕云汉人组织的武装,被宋人称为“番人”。投降宋朝的燕云汉将也被称为“胡”或者“番”。


在宋人看来 更会打仗的燕云汉儿已经逐步成为另一个族群



南宋时,在宋廷的招降檄文中,汉儿这一称谓甚至与契丹、女真、渤海等外族并称。可见在南宋人的眼中,汉儿已经是一个和各胡族并立的外族群体了。燕云汉人显然也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彻底归于胡族,但是也得不到南方同胞的认可。所以他们唯一能基托的就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

辽国时代,契丹统治者经历了早期的掠夺式发展之后,意识到需要同时兼备游牧民族的武德与视野,以及汉人地区的农业产出和城池,才能保证对南方政权的绝对优势。因此辽国虽然还是称燕云汉人为汉儿,但是在待遇上比较宽容。


宋朝的边境驻军是辽国非常乐意收编的对象



对于宋朝边境来投的村落与守军,辽国来者不拒。往往就近安排在荒地戍边开垦,并减免一定年限的赋税。

对于汉人士大夫则十分宽容。和宋朝一样,辽朝基本上没有杀害汉人士大夫的记载,并且对他们予以相当程度的尊重。所以在公元989年,宋朝甚至有17个进士拖家带口逃入辽国。


士大夫在辽国也会受到优待



在法律上,辽国意识到燕云汉人的民族情绪依旧比较明显,容易被宋朝煽动。于是就逐渐取消了带有歧视性的律法。而檀渊之盟获得的岁币收入,则部分用于抵消燕云十六州的赋税。

所以就连北宋人也承认:五代末期和北宋初年,燕云汉人还是想着回归中原。但是若干代后,辽人优化了对他们的待遇,多数人在北方乐不思归。宋朝也就不在有没有吸引他们的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


燕云的汉儿女性同样会吸纳契丹习俗



在宋朝的待遇


燕云汉儿最后只忠于自己的故土



在金朝建立的过程中,看出了燕云汉人依恋故土,以故土为上的本性。只要能保住他们的家园和他们在燕云地区的利益,这些人便不介意与谁合作。

比如在宣和北伐中,宋军前锋精锐一度通过易装和偷袭突入燕京城中。城里的燕云汉人一开始并不在意,甚至指引着宋军去屠杀契丹人。但是进城的宋军没有直接去攻击皇宫,反而对城中百姓大开杀戒、奸淫妇女。这才引发了城中军民的反抗。最后陷入巷战的宋军被辽国援军痛打击败。所以直到辽国最后彻底崩溃,燕云汉人才选择极不情愿地与宋朝合作。


辽国的南京平面图



但是政治嗅觉敏锐的他们,早就看出了宋朝的外强中干。对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形势缺乏准确认识。在组织防务上拖沓疏漏,在外交上虚与委蛇,经常用表面上的强硬掩饰本质上的不自信,很难扛住金军的猛攻。

北宋方面在经历过辽金战争后也深知,最精锐的燕云汉军可能和契丹人旗鼓相当,但是金军的勇猛程度远在渤海、契丹之上。所以,宋朝要求燕云汉人士大夫去开封任职,将辽官换成宋官。这直接把辽国的整个南面官班底都推向了金朝一方。


燕云的汉儿部队 最后成为了攻打宋朝城市的主力军



燕云汉人在辽朝虽然不是第一统治者,但却是政权的重要支撑之一。到了宋朝才发现自己沦为了被歧视者。于是翻出了宋朝背信弃义、连金灭辽的旧账,全力支持金人的南下计划。宋军之中,以郭药师为代表的一批燕云军人,甚至在金军南下过程中充当大洪水的先锋。

金人也看出了他们的不受待见,于是在称呼和待遇上加以笼络,称他们为“汉人”。将被征服的宋朝子民称为“南人”,以示区别。


燕云的汉儿工兵 让汴梁的城防设施不再固若金汤



在金国的待遇


早期的女真人 有着超过契丹与汉儿的战斗力



尽管如此,金人对于这些游走于三国之间的势力并不放心。比如金人想解散常胜军武装时,曾经问常胜军将士:既然辽国皇帝和宋国皇帝都待你们不薄,那为什么还要屡次投敌呢?

最后为灭辽和灭宋立下大功的常胜军被遣散回乡。但在路上被以被金军伏击,全部被屠的命运告终。后来的金世宗在比较宋人和燕云汉人时就表示:燕云汉人比较奸诈狡猾,但是宋国降臣相反更加耿直公正。


燕云的汉人保住了利益 但常胜军却遭到了清洗



随着金国在海陵王之后陆续汉化,中原人和山东人在金国进士考试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燕云汉人在读圣贤书与考科举方面没法与之相比,只能逐渐被政治结构所边缘化。

同时,随着女真人自己的迅速汉化,原本胡化的燕云汉人在军事上的传统与优势也被同步削弱。最后在政坛的地位彻底衰败。


少部分燕云汉儿在后来成为了蒙古帝国的首批汉军



到了蒙古人南下中原的时代,那些曾经是契丹和女真麾下重要助力的燕云汉人,大都已经和山东等地的南人没有太大区别。少部分人在汉化契丹人的组织下,成为了蒙古帝国的首批汉军世候武装。

但这不过是幽云汉人在武德方面的回光返照。不到一个世纪,他们就再次沦为芸芸众生。最终,在元末数次战乱中遭到清洗,损失惨重!(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