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变”与“不变”

自2012年在领导指导下完成《外高桥现象及放大效应深化研究——探索建立浦东自由贸易园区的策略研究》、在全国率先探索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策略路径,到近日新一轮自贸试验区扩容尘埃落定、去年负责编制的《青岛自贸产业新城战略规划》蓝图进一步成为现实,笔者亲历了中国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的历程,见证了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格局的变迁,感受了自贸试验区开放倒逼改革、改革推动创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深入学习相关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是推动中国自贸试验区不断向前的源生动力

在距离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运作近6年之际,我国自贸试验区布局在前期“1+3+7+1”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为“1+3+7+1+6”的新格局。6年的发展历程,自贸试验区发展硕果累累,这种成果蕴藏在改革开放的突破上,体现在创新驱动的变化中。

1、从点上突破到全面开花。自2013年9月份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目前已有18个省份获批自贸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河南、浙江、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海南、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呈现从点上突破到遍地开花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从东部沿海到内地、从东北到西南的全面布局。

2、从沿海突围到沿海沿边沿通道推进。第一批的上海和第二批的广东、福建、天津,均为沿海省份,说明中国自贸试验区是从沿海开始突围的。新一轮6个自贸试验区中增加的广西、云南、黑龙江都处于沿边地带,在当前强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时点,这三地的重要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广西自贸区方案中提出打造“西南中南西北出海口、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山东自贸区方案中提出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云南自贸区方案中提出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这些无不显示自贸区的推进选择把构建发展通道作为重要的考量,通过沿海、沿边、沿通道布局,构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从“便利”到“自由”。2013年9月挂牌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试验核心突出在“便利”上——投资便利、贸易便利、融资便利、监管便利,突出的是“放管服”改革和政府放权。与之相对应,2019年成立的临港新片区方案的核心突出在“自由”上——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以及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一词之差显示出中国扩大开放的格局又有了质的飞跃。

4、从服务业开放到新业态新模式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起始于金融、航运、商贸、文化和专业服务业等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之后逐步扩大到高端制造业的开放探索上。目前新设的自贸试验区已经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康复、健身、养生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

5、从产业促进到产城融合。如果说之前的自贸试验区着重于产业发展的促进上,海南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则更加重视产城融合,比如临港新片区的方案中明确提出“新片区鼓励国际优质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园区建设、城市运行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提升高品质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6、从物流通道构建到要素快捷联通。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境内关外”,是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督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最大的聚焦点是货物贸易,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投资、金融等制度创新。发展至今,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从简单构建货物外贸物流通道转变为更加关注人员往来的便利、信息的便捷联通、数据的商务交换等要素的全方位流动自由。

二、“变”中的“不变”体现了中国政府开放、改革、创新、协同等治国方略

经过6年的砥砺奋进、改革创新,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积极变化。但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战略叠加区、改革开放主战场、创新发展新高地、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功能没有变,变化中蕴藏着内在不变的发展逻辑,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发展的韬略定力。

1、开放立国。试点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6年来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围,表明我国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模式的步伐始终没有停,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出现反复的当下推出新一轮自贸试验区的扩围,更加昭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全方位深度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决心和魄力。

2、改革强国。改革关乎国运。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当前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以开放促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有利于探索我国对外开放新模式,有利于形成我国以开放促改革的新动力,也有利于加快构筑我国面向世界、深耕亚太、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已经获批的自贸试验区方案中涉及到行政管理、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全方位的改革尝试,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将不亚于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作出的浦东开发开放战略。地方政府积极申建自贸试验区,表明以开放倒逼改革的路径逐步深入人心。

3、创新兴国。创新决定未来。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得到明确,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开放的创新,中国自贸试验区试点的重点是制度创新,不是政策优惠,将全面促进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的一系列创新,是实现创新兴国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4、协同治国。新一轮自贸试验区方案中提出的“探索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推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协同性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前者包括统筹各类资源,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在与 “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后者包括自觉打破地区本位主义和“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推进跨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和发展带之间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三、下一步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畅想

经过新一轮的扩容,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停,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前进方向不会变,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模式、路径和重点仍然值得高度期待。在此,仅提出一些个人不成熟的认识以启发思考。

1、查漏补缺。获批自贸试验区不仅能体现一个省份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而且能带来更大程度改革探索权的实质性发展机遇。除了这18个省和北京之外,目前,仍没有自贸区的省份还有12个:湖南、安徽、江西、贵州、山西、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 这些省份自然将成为下一批全国自贸试验区扩围的方向与重点。

2、形式创新。中国当前的自贸试验区主要还是以省为单位,但试点都落在具体城市之内,不同片区定位各不相同。伴随着城市群正逐步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下一步,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形式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有望出现跨省域的自贸试验区(比如试点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为自贸试验区),也可能探索跨国境的自贸试验区(把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贸易区战略叠加,推进中日韩自贸试验区建设等)。

3、功能升级。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伴随着全国自贸试验区数量的持续增加、功能的不断创新和作用的日益扩大,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会有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升级为自由贸易港。

(作者系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 联席总经理/合伙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