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毕业三年的文科生心理独白:“学文一时爽,工作实难找!”



“文科生不好填志愿”

“文科生不好找工作”

“文科生工资低”

“劝人学文,天打雷劈”

……


填报志愿季,这个延续了几十年的文理之争又开吵了。


几乎不用细看,“学文不行”已成为一种普遍认同,不仅理科生这么认为,甚至有些文科生也这样认为。


“人家理科班都是靠脑子吃饭的,你们就靠背还学不好。”甚至很多文科学生在高中就受到理科老师的言语歧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已深入骨髓,对文科的轻视也是历史现象,但在填报志愿季,讨论这个并没多大的意义:因为文科生填报院校少、专业少已是定局,无法改变。

大家讨论,也真的只是在讨论而已。

为什么文科学生不好找工作?为什么工资低?当初为什么要分开文理?


今天聊聊这个问题。


文科生为什么会被鄙视?


文科,英文又叫“Liberal Arts”,是指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又称人文社会科学。


在高中,它主要学习政史地;在大学,它主要学习以下学科:


看起来很多,其实和理科专业相比,并不多。


刨根究底,中国2000多年来的知识分子,都是文人,和学“数理化”无半点关系,他们学诗文创作,学治国安邦,学格物致知,学静心养气……都是以政治、文化、人物为研究对象的。

近代史中清王朝因“闭关锁国”导致科技落后而挨打,以致科技,成为中华民族的耻辱,成为短板中的短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样的时代号召下它逐渐代替文史,成为强国富民的利器。文科,成为辅助。


总体来说,文科受鄙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高中分科时产生的刻板印象。


在整体认为“学理有前途”的认知下,许多理科生、理科老师都认为,只有数理化学不好的人,才去学文科;班主任、家长也是如此,数理化成绩好,你想学文?就会被做功课……

文科生“只会死记硬背、逻辑差”、“知识结构浅显”、“只会放空炮、假大空”的刻板印象随之形成。



确实,文科知识不像“微积分”、“牛顿三大定律”等理科知识一样有清晰的推导、严格的论证、准确的答案、偏向于揭示事物本质规律。而是因时代、个人而演变,没有可套用的定律,各种新词、修辞手段的出现让它更扑朔迷离。

总之,文科从高中分科一开始,就处于鄙视链底层了。


二、报志愿时受限制。


可怕的是,填报志愿时文科生可报院校、专业相比理科而言非常少,据“网易数读”统计,文科整体上只能报大学在招专业的1/4左右,而理科坐拥3/4。

这层逻辑,意即文科生学不了理科专业,理科生思维灵活度高,“只要会死记硬背”则学得了文科专业。


三、毕业后不好找工作。

对文理的偏见,进一步体现在找工作时雇主对“理科生”的偏爱,“逻辑性强”、“看问题透”都成为他们的标签。

根据麦可思《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报告显示,不管是毕业第一年还是第三年,工资最低的10个专业里,有8个是文科。


而工资最高的10个专业里,有8个是理科。

这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对文科的“刻板印象”。


为什么文科地位如此低下?


而这一切的根源,要从文理分科的历史讲起。


建国之后仿效苏联,国内开始了院系调整,将大量原来综合性大学的医、工、农、商、师范学院从大学分离独立出来,或与同类学院合并建校。


只在原有综合性大学保留文、法、理方面的学科。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 年暑假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工作,依据前苏联高等学校制度,从庞杂纷乱的旧大学中取消院的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并根据培养国家建设各项专门人才的需要. 结合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普遍设立各种专业,根本改变了旧的高等学校设置混乱、系科重叠、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而使学校系科专业设置成为新型而能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


——原高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总结1949 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时的讲话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目前以“XX理工/工业/医科大学”命名的院校居多,而几乎没有专门以“文科”命名的大学。


因此才出现文科生填报专业、院校少的情况。


文科生填报院系,大多属于综合性大学正常会有、但不是重点学科的常见情况。

这种以培养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的院校体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军工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专业的理工科人才,极大扩大了国家的人才需求。


三线建设时期的珍贵照片


正因这种背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在父母辈“分配工作”的年代就已经根深蒂固。


国内高校对“重理轻文”的反思


直到21世纪,这种院系调整引来了很多人的意见:

“极大削弱了我国大学教育的文化基础,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国内外文化的了解和基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


“是大学的终结,完整意义上的大学,自此从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世人所谓大学,实质上不过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学校而已。”

许多理工科大学因男生众多,他们也往往喜欢自嘲“XX路男子职业技术学校”


确实,这种专业化培养可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但个人却缺乏全面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中国大学生接受的人文、通识教育普遍不足,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狭隘化、片面化,这种封闭式的专业教学,让大多数学生早早丧失了求知兴趣。


专业壁垒成了不愿意跨界学习的借口,人为设置关闭了看世界精彩的窗户。



“死理”、“文傻”的论调出现,理科生人文素养、审美缺失,甚至因此出现“直男审美”一词;文科生缺乏逻辑和辩证,往往只会说课本上的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和个人见解。


但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文理兼备,爱因斯坦的哲思文章到今仍打动无数学子,王小波文能写小说理能写文字编辑程序。


“感性”、“理性”是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只不过强弱不同,这种纯粹分隔开“文理”的方式正在让越来越多人变得偏激、充满偏见。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很多省市都在计划取消文理分科,或已经取消文理分科:


上海、浙江在2017年高考开始不分文理,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从今年开始落地新高考,同样不分文理。


文科的机会在哪里?


具体说会息息相关的找工作问题。


工资薪酬,是由专业门槛和人才的供给需求决定的。


即使现在也可预料到,光刻机、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大家现在热烈讨论的突破方向都是由理工科主导的,科技创新和文科生往往没什么关系,文科生工资低的现状得不到改变。


当下引起网友热议的“光刻机之战”,需要的也是光学、微电子方向的理科生


“一代学理工,二代学金融,三代学艺术”的网红语言也说明,人文、艺术、音乐等提高修养方面的知识,本质是不会有大量工作机会的,毕竟它是随着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才会出现的精神需求。


更何况无数院系为了从“学院”变成“大学”,拼命扩招文科专业,造成文科大学生市场供给剩余。


大环境下,文科生不好混。


更何况,文科知识往往会把人训练得“批判思维强”、“眼高手低”、“缺乏实干能力”,而很多公司领导希望看到的却是“执行能力强”,“高效、话少”、“多做事、少思考、少bb”的人。


这方面,理科生无异是有大优势的。



所以对文科生而言,最好的机会莫过于学会一门过硬、实用性的技术:能写一篇高质量文章、能举办一场活动……而不是头脑里充满了各种知识,现实中却无处入手,这很危险。


而最惨的莫过于卷入这种无意义的文理之争,人为划分文理再人为设置鄙视链,打口水仗。


与其抱怨、争吵,有这时间文科生多学习逻辑、论证思维的知识,理科生多看看提升人文修养的书籍,难道不好吗?


结语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核心要素包括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把二者整合起来才能成为有效的智力。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发展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在皮亚杰老师的传统智力观上面又加上音乐、空间感知、肢体动作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考量。



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开越细,任何一项技能都能养活自己,但也非常容易让自己变得“狭隘”,容不得其他的观点、知识。


世界是多面的,人是任何知识都可吸收的容器,“封闭式专业教学”会堵塞一个人的眼光,用“实用性”考量知识则容易短视,少一些时间争吵,多一些时间学习,即看得到头顶的月光,也能捡得到地下的便士,难道不好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你的小万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点评国内1000所高校的宣传片,我们只推荐这6部(会不会被打?!)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