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同济医院心内科为心脏病患者开出专属“运动处方”

2021年3月16日早上9时,同济医院内科楼10楼心血管内科一间摆满了“运动器械”的房间里,大家正热闹地做着运动。66岁的王奶奶正骑立式踏车,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一边记录着王奶奶的各项指标,一边鼓励她,“有吃力的感觉吗?可以继续吗?放心!您现在心脏各项指标都很棒,比刚出院那会好很多,一会医生会重新给您开新的居家运动处方。”



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介绍,这些“运动员”都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有高血压患者、有稳定期心衰患者、有心律失常的患者等,他们做运动是为了进行心脏康复评估,这是评价心血管疾病个体化治疗有效与否、给予患者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重要的参考依据。


两个多月前,王奶奶刚刚完成心脏介入手术,这是她的第三次复查,在医生的要求下进行了“心肺运动试验”评估,王奶奶运动的各项指标有所提升,心脏功能恢复不错。专科医生重新为她开了“运动处方”。



王奶奶回忆,2月1日下午1时左右,她开始有点不舒服,头晕、心慌、大汗,加上整个左臂膀剧烈疼痛,心想可能是年轻时落下肩周炎。又不想因为自己的小病小痛,让子女请假回家。所以她决定睡一下。到晚上7时,王奶奶感觉到胸口持续性疼痛,家人回到家后也发现她的不对劲,这才赶紧送往同济医院。急诊心电图提示,王奶奶是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生立即诊断可能是心梗,并迅速经绿色通道行急诊冠脉造,王奶奶冠状动脉回旋支近段狭窄90%,中段完全闭塞,右冠脉近段狭窄30%,中段狭窄30%,病情十分危急。


在很快征得家属同意后,心内科的医生们迅速给王奶奶实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术后王奶奶的胸口和左臂疼痛的症状明显好转了。24小时后,病区“心脏康复医师”就根据王奶奶的各项指标对其进行了术后的康复训练。


汪道文教授说,最新版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介入治疗只是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危重症时的治疗手段,但如果一些患者在术后没有规范服用药物或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心脏问题仍会层出不穷。心脏康复其实是针对性地对患者健康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际上包括“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烟处方。药物处方必不可少,营养、心理的指导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是需要运动处方的联合干预。运动就如同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一样,应被视为一种预防性的医疗手段。心脏运动康复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如何合理地制定并实行运动训练方案是心脏康复的关键。


“王奶奶,你现在可以每天进行心率达标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跳舞、游泳等。每周锻炼不少于3次,最好超过5次。开始的时长可以是5-10分钟,再逐渐增加,根据自己的耐受情况,每次运动可以比前一次增加1-5分钟,直到最终能一次完成20分钟的有氧运动。运动前后一定要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和放松运动。”同济医院“心脏康复医师”细心地向王奶奶叮嘱到。


汪道文说,专业医师通过“心肺运动试验”给身体增加负荷,观察监测各项指标数据从而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储备及有氧运动能力。根据心肺运动试验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储备,并评估运动风险,进而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使其在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心肺运动试验也是一项方便、无放射性、无创的检查,能够全面评估人体休息及活动状态下心、肺、骨骼肌及血液等多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是国际公认评估心肺功能的“金标准”。


据了解,2020年6月同济医院正式成立心脏康复中心,由心内科牵头,联合康复科、营养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开展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患者的“心健康”。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为72例冠心病支架术后的患者开展了I期康复,早期的康复在介入术后24小时内启动康复流程,促进患者术后舒适、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武汉新闻综合广播记者卫未,通讯员田娟、左后娟,摄影黄盼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