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时代的上海,书写后花博的期待

日前,随着会旗交接完成的阵阵掌声,精彩绽放了43天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上海崇明落下帷幕。入园参观212万余人次,网上观展2408万人次,展园规模、数量等均创历届之最……这是上海崇明作为主办方交出的一份“总结”,背后凝结的是每一位“花博人”的辛劳和奉献。

将打造世界级生态岛作为使命的崇明区,花博盛会的举行无疑是这座海上花岛向国人乃至世界的一次精彩推介;而站在更广阔的时空来看上海坚持精耕细作的“花样文章”,花博会是一次成功的“破题”,乡村振兴、花卉经济、绿色生态、花博精神……一个又一个关键词正不断涌出,在“后花博时代”为百姓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给崇明及上海带来更多期待。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闭幕仪式在上海崇明举行,这是闭幕仪式上的文艺演出。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花样生活折射高品质追求

上海这座百年城市的风华,与花有着不解之缘。19世纪50年代,就有外籍人士通过上海这座港口城市采购中国的观赏植物,而本地居民私家花园、苗圃的兴起,让江浙闽赣等地花卉品种不断流入,上海不仅成为“中华植物集散地”,更有了“远东花市”的美誉。

时光流转,新时代的上海虽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却依然是花样生活的引领者。从注重寓意,情侣约会献花、走亲访友带花;到注重审美,扮靓厅屋、装饰节庆;再到休闲娱乐,插花、园艺等花样活动悄然走红。

数据显示,早在2000年左右,上海一年鲜切花的销售量就达4亿支,按当时全市1300万人口计算,人均鲜切花消费量超过30支。如今,上海有各类花卉批发、花卉服务、花店及销售点1万余家,其中鲜切花的年消费量国内最大,庭院花卉、市政景观用花品质和数量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漫步申城,大楼窗台上的一盆红芍药或小雏菊,让沉默寡言的钢筋水泥建筑平添了几分柔美和灵气;街头巷尾、地铁站口那一声“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让那缕缕沁人心脾的芬芳伴随着家乡方言的软糯;街角转口的花店里,精心挑选着花卉的人们,眼里满是装点温馨生活的幸福和带给爱人惊喜的甜蜜。

“上海人爱花,花卉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上海市花卉协会会长蔡友铭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鲜花在上海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花样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去年底,上海专门为花出台了一项文件——《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作为富民产业,不靠颜值靠实力的小花朵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动力。

在花博南园,有一片占地760平方米的水仙园。“水仙的花期在春节前后,崇明水仙为什么能做到盛夏开放?”游客来到这里总会好奇一问。

5月21日,游客在花博会世纪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其实早在今年春节前,4万多头崇明水仙种球被保存在冷库里以延缓生长。这一技术来自崇明本土合作社施家花厢,其传人施克松和儿子施豪研究水仙反季节开花技术多年。

有花农的家传“绝学”,也有花企的现代科技。上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是崇明成功获得花博会举办权后首个入驻崇明的重点花卉产业项目。走进这里的花房,自动化、机械化的赋能让人眼前一亮——温度、湿度、养分等数据实时掌控, “花”脸识别精准监测种苗生长情况,机械手臂能够又快又好地替换掉弱苗。这一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育苗工厂和科研基地,可年产花卉种苗2亿株,精品盆花1000万盆以上,年产值达8200万元。

5月21日,游客通过闸机进入花博会园区。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崇明区是上海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提出根据区域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重点打造位于松江区、崇明区和浦东新区的3个市级花卉产业集聚区。

其中,上海起步最早、聚集度最高的花卉生产基地松江区也在老树发新芽,大棚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正在推进。“松江区的花卉生产面积多达3千亩,亩均产值约10万元,数倍于一般的农作物。”上海市松江区农委产业办相关负责人蒋刚伟说。

蔡友铭表示,上海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花卉科技的迭代升级。比如完善花卉生产设施设备,建立智能温室肥水循环控制系统;实现机械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育苗的智慧管理技术。围绕特色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上海市的技术人员收集不同地理来源的石蒜属等原生种质资源40余种;菊花、朱顶红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种质创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选育花卉新品种100多个、编制花卉质量(技术)标准50多项。

花博精神提升城市软实力

第十届花博会举办之年,恰逢盛世其时: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迎来建党百年大庆;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迎来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在年中的市委全会上,选择了一个特殊的主题:提升城市软实力。

5月20日拍摄的花博会主场馆之一的世纪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一座城市市民的精神与品格,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随着花博会的举办,“开放创新、追求极致、拼搏奉献”的花博精神深入人心,为上海的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

——漫步花博园区,不仅有国内各省区市的展园展馆,还有众多国际友好城市的展园,国际知名设计师的园艺作品,花文化的交流互鉴在上海崇明热烈真诚,擦出了创新火花。即便花博会闭幕之际,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于花博园内那些细节中蕴含的创新理念:由500多万个利乐包装牛奶盒制成的环保观花长椅;花博北园依托原有自然风貌建成,园区建设过程中不砍一棵树;花博会举办期间,所产生的废弃物完全实现无害化处理,厨余垃圾经降解成为有机肥料,餐具由天然植物材料制成……

——崇明花博园不仅有大师的作品,也有市民的互动参与。在花博南园中,有一片特殊的院子——30个市民花园。这些花园的设计、建造者,来自长三角区域普通的市民家庭;他们的作品或体现城市的欣欣向荣,或展示在柴米油盐中“偷得浮生半日闲”,满是生活中的诗意。范春燕本是抱着“玩”的心态同表妹施艳雯参加“市民花园大赛”,结果两人的设计方案“Flyback”成功入围。“这次来到崇明,遇见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以后能与崇明结更多的缘,开出更多的花。生活中有一件热爱的事情,整个生活状态都会变得更有魅力,人的幸福感也会大幅提升。”范春燕说。

——花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位花博人的拼搏奉献。工人们深夜换花,成就了花博会“花开满园”的迷人景色;参展商深夜布展,让游客来花博会常看常新;设计团队付出数百个日夜的努力,只为在有限的面积里,最大程度、最多层次地展现展园展馆的魅力。警方对证件制作、交通疏导的动态管控,卫生部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病媒生物防制将蚊、蝇、蟑等生物危害控制在较低水平,筑牢花博会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晒黑的脸庞、沙哑的声音,颠倒的生活节奏,拼搏付出都是为了贡献一届精彩绝伦的花博盛会。

5月21日,游客在花博会世纪馆屋顶花园参观。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花博会留下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将转化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资料:新华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