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张志和一首词短短27个字,竟成“唐词宗祖”,苏轼也甘拜下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在一些很糟糕的时刻:


比如,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26岁了,而人生依旧有那样多的不确定、不安稳、不明白;


比如,忽然对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在公司与家两点间的奔波感到厌倦;


比如,在某一个瞬间,发现自己已不复从前的天真单纯,有了世俗的眼,有了世俗的苦恼与焦灼。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很想乘着一艘小船,逃到一个天宽地阔处。


想要不管不顾地抛去身上所有的束缚,与万顷烟波为伍,和日月山川作伴,幕天席地,无忧无虑。


然后我便会想起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 · 西塞山前白鹭飞》,想起了他在词中所描绘的令人艳羡不已的人生境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江岸有桃花朵朵盛开。春水初涨,水中的鳜鱼正是无比肥美的时候。


词的开头两句,诗人就已经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春日里的优美风光。


西塞山,在如今的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景致优美。


便是在这样春意葱茏、万物复苏的日子里,平常被人们叫作鹭鸶的水鸟白鹭,在西塞山前展翅翱翔着,好似在展现着自己的生命力。


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仿佛让人看到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和江南特有的不时跃出水面的鳜鱼。


有自然大化的不事雕琢之美,也有人间烟火的升平味道。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既有了山,有了水,有了桃花,有了鳜鱼,自然也不能少了人。


春汛来了,当地的渔夫们也便繁忙起来了。


他们一个个头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一边欣赏两岸的风光,一边或撒网、或垂钓,乐在其中。


便是在斜风细雨中,也不必匆匆归去了。


春江水涨,烟雨迷蒙,天空飞着白鹭,两岸开着红桃,雨中的青山,江上的渔舟,舟上的渔夫。


整首词,当真是美的像画一般。


但我更喜欢的,却是那种悠然闲适的人生境界。


做一个渔翁,迢遥江河,一壶酒,一竿纶,愁闷尽抛,世事两忘。


而这,其实也是作者张志和本人的志向吧。



张志和,原名张龟龄,16岁时就已明经及第。


他曾把策书献给唐肃宗,备受赏识和器重,被肃宗亲自赐名“志和”。


还曾任职待诏翰林,前途不可谓不远大。


然而在父亲去世后,他便辞官离去了,从此以后便远离朝廷,幽居山野,自称“烟波钓徒”,号“玄真子”。


在越州城东郊,哥哥张鹤龄为他修建了几间房舍,花竹掩映。


张志和常常沿着小溪边垂钓,钓钩上却不放鱼饵。


这让我想起了西周时期那位用直钩、无饵钓鱼的姜子牙,只是他要钓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而张志和要钓的,却是一颗淡泊宁静的心。


张志和却拒绝了,他说:“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足矣。”


意思是说:我只愿把这条小船作为浮动的家宅,来往于苕溪、霅溪之间就满足了。


言外之意,却是对繁华外物的不执着、不苛求、不在意。



张志和写过许多首《渔父》词,尤以这首《渔歌子》最为有名。


它出名到什么程度呢?


它出名到后来有无数人模仿过这首词,甚至把词里的诗句几乎原封不动地搬用,“不唯唐人争相唱和玄真子渔父词,五代、两宋也屡有和词,连绵不断”。


其中就包括大才子苏轼,写下了一首《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的诗词创作自然极好,然而平心而论,这首模仿之作《浣溪沙·渔父》,在整体的意境上,却是不如原作。


中国现代作家施蛰存,在其文章《张志和及渔父词》中,更是把张志和的数首渔父词,誉为“唐词宗祖”。


大约在公元823年,张志和的《渔父词》传到日本。


作为岛国,日本人多以打渔为生,张志和的《渔父词》所描写的恰是渔民的生活,因此很受当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的喜爱。


它为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鼻祖。而日本更把张志和的《渔父词》直接列入教科书中,足见喜爱。



只是,看过了诗词,回转头来,要面对的,仍是琐碎的人生。


我们终究无法永远逃于江海,永远隐遁山林。


短暂的心灵的休憩后,我们仍旧要振作起勇气来,担负起身上的责任。


也许走过一些错路,做错一些选择,也许莫名其妙地掉眼泪,走在路上突然崩溃。


然后去看看晚霞,再一次爱上这个世界。


“生活是意外之喜。生活是弄巧成拙。生活是我等的人没有来,但你来了,好像也不错。”


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这一切,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


我会努力,希望你们也在努力。共勉!

参考资料:

《唐才子传:300年辉煌大唐,278个有趣的灵魂》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魏无忌,新媒体人,文化公司创始人,畅销书作者,主业创业,业余写文、出书、玩收藏,交流诗书与收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