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人物是谁?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三篇文章分别出自朱自清、郁达夫、史铁生三位散文大家之手。三篇文章中除去作者“我”,都有人物出现。但是在三位作家笔下,却又那么神奇的不同。

01人物是谁?

《荷塘月色》是妻儿

《故都的秋》画中人物的对话

《我与地坛》母亲

02怎么写的?

《荷塘月色》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妻子在文章首尾段落出现,看似顺带一笔,极其简略,就像一个背景画面一面,暗淡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故都的秋》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在描绘秋雨的画面中, 突然插入两个人的完整对话,突现平平仄仄的读音的美妙,好似画中的一个元素,随意的如一朵花,一片叶。

景物描写之后,作者自己这个喜欢秋赞颂秋的文人,找到了一批喜欢秋的中国文人学士和诗人,还要外国的诗人,最多最有味的赞颂秋的文字,甚至写到了囚犯对秋一样的情感,再回到中国“文士”和名篇,突出北方秋的独特之处。

《我与地坛》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不这么简单。”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整个第二部分来详细写母亲的形象,通过三个具体场景回忆,写母亲默默承受我的坏脾气,送我去地坛时的语言和动作、心理,在地坛里找我的举动,写出一个有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母亲所承受的身体、心理、精神上的折磨,刻画了一位坚韧顽强,温柔如水,默默的陪伴,爱儿子超过自己的伟大母亲形象。

通过自己对母亲的发脾气,后悔没有为她想过,后悔有了名气没有让她享受到幸福,痛悔自己在她寻找的时候的躲避,追忆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手法是什么?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三篇文章分别出自朱自清、郁达夫、史铁生三位散文大家之手,运用比喻、拟人、对比、虚实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景物画面呈现出生动形象特点。

一、 速读课文,分类各种艺术手法赏析批注

速读课文,勾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的句子,进行批注赏析。


二、 品读课文,艺术手法分类分享会

1.比喻:

《荷塘月色》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择要分析:

其中最美的画面是荷叶随风起舞时,宛如婆娑婀娜舞女美妙旋转的裙子,荷花就是美人;可以用“青翠的玉盘”比喻替换吗?对比分析,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但不是月色下的荷塘,因为月色之下,色和质皆看不清楚,只能看其形,只有舒展的裙子有动感的相似。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的选择,让读者想起白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品质,运用比喻中的博喻,强调白荷的不同层面特点,明珠点明白荷的白色光华闪亮夺目,星星点明白荷的忽明忽暗,美人点明白荷的朦胧恬静和不染纤尘的美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全文营造了淡淡的喜悦情绪,但这一句斑驳的黑影,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

《故都的秋》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

枣子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从喻体看,枣子出人意料的个大,北方特有的粗犷。

2.拟人:


《荷塘月色》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择要分析:

其中形态各异的荷花,用“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形象优美令人向往。

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一词来形容流水,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款款深情的眼神,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我与地坛》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择要分析:

作者是在表达自己和园子的契合和密不可分;不说自己爱上园子,却用拟人口吻表达,园子一直在痴痴等他。可见,作者对园子的深情,以我之情观物,才会有物有人情。

作者笔下细腻描绘地坛小生灵的种种情态,赋予人格化,彰显出地坛荒芜外表下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荒凉中孕育着新的希望。

3.通感:

《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择要分析:

嗅觉转换为听觉,月夜下的荷香,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二者相同。

对比分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阳光下的清香,才是梦幻般的淡紫色,才是完全拥抱着我。和月夜下的荷香,远远的,若即若离,捉摸不定完全不同。通感,可以调动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出发,去领会作品艺术境界。

4.虚实结合

《荷塘月色》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择要分析:

“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虚写《采莲赋》和《西州曲》的热闹动人的色调场景对比,为的是衬托眼前的荷塘月色的清冷、静谧,淡淡,轻轻,悄悄。在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循环中,暂得临时安宁。

《故都的秋》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择要分析:

虚写作者在南方,思念想念北平的秋,写出了很多北平秋天特有的景点和景致,和现实描写故都的秋的景色选择形成对比,衬托现实景色的“清”“静”“悲凉”

5.对比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择要分析:

南方名胜古迹的特有秋景和故都的秋景相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作者用具体物品进一步阐释,淡和浓,无味和浓郁;软和硬,寡淡和厚实;软绵和坚硬,清淡和厚实;渺小和高大,短暂和持久。

《我与地坛》

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择要分析:他的回答做法和我的想法做法对比,对比之下,作者检讨自己不坦率,直言自己不幸福。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郝玲君,唐山市开滦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学科主任,张丽钧名师工作室成员,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名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正高级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主持、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全国、省、市赛课多次获奖。30余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登载,参编教育书籍5部,独著《语文灵动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