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亮: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而创新中美关系发展模式需要双方有毅力和战略耐性。

2月21日是尼克松访华50周年。至于50年前尼克松访华所具有的意义,今天来看已经无须赘言,“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没有什么举动能比美国总统尼克松在50年前2月份的访华更能影响全球大国平衡”的评价对此做了至高无上的概括。但是,50年后,纪念尼克松访华却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膜拜这一历史事件深刻改变世界图景和历史进程的价值层面。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这一事件的任何回顾和纪念均要落脚到殷鉴意义上来,而这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又最具有不确定的中美关系来说尤为重要。

50年,不过半个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却恍如隔世。50年前,中美两国在敌对20多年之后,冲破重重束缚,打开了交往的大门。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依旧是影响美国对华认知的首要影响因素,美国舆论中“反共”、“亲台”的情绪浓厚,甚而有绝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共产主义中国是不可救药的扩张主义者,狂热的意识形态主义者,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世界革命”,而“改革共产主义制度”则成为舆论为中美磋商设置的前置条件。同时,舆论中的“亲台”意识也让台湾问题在中美磋商之前就变成一个棘手的难题。但即使如此,中美在正式磋商之前依旧开辟了法国、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等“第三方”沟通渠道,并为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的“破冰”之旅打开了机会的窗口。

作为尼克松访华最重要的成果,《上海公报》及其所确立下来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建交和向前发展的政治基础。不过,窥探公报,也恰如尼克松本人所言,“这份公报的独特之处在于,双方诚实地提出分歧,而不是试图用外交辞令掩盖分歧”,中美双方并没有完全消除分歧,但美国自此确立起来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诺,而双方也就是在这一饱含差异的文件基础上开启了中美关系蓬勃发展的大门。

但仅过去50年,今天的中美关系,特别是美国的对华政策,甚至让人觉着共同纪念尼克松访华颇有点尴尬。中美迄今尚未走出2018年以来的“贸易战”阴影,美国却已经在政治层面形成了对华“全面竞争”的认识并形成了“全面竞争法案”,而拜登政府更是在接盘“印太战略”后全面推动这一战略的实体化,在经济领域推“印太经济框架”,在战略与安全层面建立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和“奥库斯”,竭力在中国周边塑造起一个个极具封闭性、对抗性的小圈子。

同时,“一个中国”的原则和承诺正在遭到背弃,“台湾牌”日渐成为美国政府展开对华全面竞争的工具。美国不仅将台湾视作是“印太战略”的一环,持续扩大对台军售,而且多番与岛内“台独力量”勾连试图为台湾在国际场合凸显“主权国家”身份创造条件。在这一情势下,中美战略互信受到严重破坏,而双方关系未来何去何从也展现出显著的不确定性。

面对恍如隔世的中美关系,我们不禁要问,双方是否还能找到新的“打开僵局”的机会窗口。这或许就是共同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的殷鉴意义。要知道,50年前中美双方的分歧与立场差异一点都不比今天小,但彼时双方就是在一份饱含分歧与立场差异的《上海公报》和“一个中国”原则实现了让世界感叹的诸多不可能。时过境迁,但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承认分歧和立场差异在今天依旧是中美两国“打开僵局”的关键。

另外,我们在共同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也不妨回味一下当时毛泽东主席赠送给尼克松的墨宝: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而创新中美关系发展模式需要双方有毅力和战略耐性,而不是尝试去对尼克松访华的意义进行所谓的修正;需要双方有足够的勇气,在承认分歧和立场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对话和重建战略互信,而不是迷信于竞争和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肆意践踏;需要以放眼全球的格局来发展中美关系,让世界感受到中美创新关系模式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由于竞争日益烈化所带来的不确定和“选边站”压力。

如若能够如此,共同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或许能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得到浓墨重彩的描述和评价。

(本文作者:葛红亮,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之声”头条号,及时获得来自南海、海洋、东南亚的权威、有价值信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