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年)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云政办发﹝2016﹞14号)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西双版纳州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促进傣医药南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长期以来,我州依托民族医药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吸收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傣医药品精深加工,研发生物制剂、天然保健品等,加快傣医药南药产业化进程。发展以砂仁、石斛、肾茶、绞股蓝等为主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优势的健康保健品,创建知名品牌,使傣医药南药产业取得了较大突破。至2015年,全州生物医药(药材采集)种植面积18.07万亩、产量3930吨、产值9.61亿元。

1. 摸清家底。配合国家、省做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我州药用植物资源共有1715种,占云南省4758种的36%,居全省16个州市之首。其中,全国重要资源普查的395个重点品种,仅西双版纳就有208个,占全国52.66%。通过全州傣药材资源调查,建立688份傣药标准图文数据库。

2. 种植初具规模。编制了《西双版纳州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砂仁、石斛、薏苡仁、墨西哥薯蓣、珠子草、肾茶、龙血树、沉香、红豆杉等9个产业化建设品种。目前,全州种植砂仁15万亩,薏仁3万亩,石斛2.3万亩,生姜1万亩,沉香0.6万亩,草果0.6万亩,重楼0.2万亩。

3. 研发初出成果。研究制定了104种傣药材标准并颁布实施,填补了傣药无标准的历史,为完善傣药标准体系,保障傣药生产、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法律保障,为傣医用药规范提供了法律依据。翻译整理出版《嘎比迪沙迪巴尼》、《傣医药学史》、《傣医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医临床学》、《西双版纳傣药志》(1~4集)、《嘎牙山哈雅》、《档哈雅》、《古傣医验方注释》、《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研究》、《傣族传统方剂学》、《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中国傣医单验秘方大全》等30多部傣医药专著。翻译整理出版了在发掘整理傣医药古籍文献的基础上,收集了7000多个傣医传统药方。开发傣药制剂43种,获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院制剂批文并批准进入省级医保目录。傣药制剂至今共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8项。傣医传统疗法睡药疗法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4. 药企蓄势待发。州制药企业享受民族医药定点生产企业政策优惠,发展呈现新气象,雨林制药改善提升龙血竭产品品质,柬龙制药厂全面恢复生产营销,佛鑫药业有限公司填补滇西南无中傣药饮片厂的空白。2015年州内四家制药企业(版纳药业、柬龙制药、佛鑫药业、雨林制药)工业产值1.3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4倍;销售收入1.1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97倍;税收总额895万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1.5%。

5. 人才后继有人。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设傣医大专班,成为全国首个培养高等学历傣医人才的院校,90%首期毕业学生顺利进入傣医药岗位。现有傣药继承型人才11人,中青年骨干40人,师承教育8批共14人,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3名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傣医医师资格考试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傣医法律地位确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已获教育部批准招生,拟开设中药学(傣药方向)本科专业,培育能胜任傣药引种栽培、加工炮制、生产研发、营销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岗位,推动、引领傣药事业发展、升级、转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傣医药南药产业在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大资源、小产业”的瓶颈制约一直未突破,傣医药南药产业在量的增长、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和规模的效益上仍有较大差距,加快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任务艰巨。主要表现为:

1. 现有药材资源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州药用植物有1715种,但单品种蕴藏量少,规模化种植少,傣药材品种在野生环境下基本为非群生植物,生长速度慢,药用时限较长,用量大,资源有限。有种类优势,无种群优势,难以直接成为产业化开发的原料支撑。目前,我州药企生产傣医药主要以野生资源采集为主,一些资源由于过度采集,资源量急剧下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加之,规范化加工、种植技术尚未推广,影响傣药新药研发和药品规模化生产。

2. 新药研发能力薄弱。州医药研发有一定基础,但应用开发能力弱,缺乏必需的研发设备;医药研发平台隶属结构复杂,分属中央、省、州等单位,难以形成医药研发的整体合力。新药研发深受人才、设备、资金的制约。

3. 医药企业投入不足,发展速度慢。州内几家主要制药企业虽然增速平稳,有发展潜力,但企业规模小,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投入不足、产品更新慢,营销网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4. 傣医药人才缺乏。傣医药文化教学始终未能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体系;名老傣医后继乏人,民间传统医术濒临绝失,中高级傣医药骨干人才严重缺乏;傣医药科研、教育、医疗人才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傣医药传承、创新及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傣医药产业的发展。

5.宣传促销滞后。傣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距今已有2500年悠久历史,她以自己的文字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而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可至今为止我州傣医药宣传推进滞后,不但外地来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不认识傣医药,甚至州内民众知晓傣医药的也寥寥无几。根据专家监测统计,目前州内傣族群众知晓自己本民族医药的群体不足15%。

6. 存在着多头管理缺乏协调和沟通机制。目前我州涉及制药企业管理的有发改、食药监、卫计委、工业信息委、物价、农业、林业、科技等多部门,都与制药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存在两个明显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是各部门对待傣医药南药的认识和理解不可能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达到高度一致,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从各自部门的管理职能出发,去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重点。在缺乏沟通和有效约束机制的前提下,相互之间因职能的条块分割,平衡协调工作难度大;二是产业促进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实施责任主体不清晰,政策实施和监管各自为政,造成管理层面上的重叠,加大了管理成本,也容易产生管理和政策的盲区。

7. 傣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傣医药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薄弱。傣医药的立法保护和传承工作相对滞后,导致傣医药的保护传承长期处于“自发”状态,不利于傣医药的持续健康发展。傣医药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亟需完善,目前傣医诊疗技术未能列为收费目录,只能“参照中医执行”,不能真正体现傣医的特点。

一、 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结合傣医“未病先解”和治病防病理念,发挥傣医药南药在高血压、风湿病、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妇科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等慢性病、老年病防治等方面的功效,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健康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我州与东盟国家接壤毗邻的区位优势,以及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用药习惯相近或相似的历史传统,使傣医药南药及其制剂在东南亚国家享有较好声誉,为傣医药南药产品的国际化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

2. 政策导向有利于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国家高度重视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傣医药南药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导向,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同时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作为我省8大重点产业之一,将在政策等层面获得有力支持,而傣医药南药产业作为我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更好的环境中进一步发挥支撑作用。

(二)挑战

1. 以药食为主的傣药南药发展路径难以适应新要求。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药占比的控制,傣医药南药作为医院治疗的用药在医院渠道的使用量也会受到限制,推广应用市场进一步拓展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傣医药南药新药研发和保健品注册周期比较长,投资风险加大,导致傣医药南药新药从研发到投产的时间较长,限制了傣医药南药药品开发。

2. 傣医药南药进入食品市场还存在较大政策障碍。由于傣药材没有收录进《中国药典》,国家食药监局以药典品种为背景颁布的药食同源品种名单中,并不包括傣族药食同源品种。按现行国家食品注册相关管理规定,以傣医药南药药食同源原料为主配方的食品产品没有注册准入条件,只能按照新资源食品申报,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傣医药南药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

三、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创新型、开放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发展要求,以做大做强傣医药南药产业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标准、品牌、企业、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为平台,把傣药谷打造成为集产学研、休闲、体验、养身为一体的产业核心极,带动勐海生物医药大健康园区发展,促进勐腊澜沧江—湄公河傣药南药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傣医药南药“联内通外”的传统历史优势,加大与东南亚各国传统民族医药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傣医药南药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族医药。

(二)发展原则

1.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制定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营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让企业成为推动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挥现有驻州科研平台力量,加强技术研发,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提高科技支撑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能力。整合和利用州内外资源,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 突出重点,聚集发展。构建傣医药南药全产业链,突出抓好质量标准建立和推广,大力开发新产品,全力开拓市场发展空间, 加大品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提高聚集发展能力。

4. 内培外引,开放发展。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外力加快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产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1. 到2030年,全州傣医药南药种植面积(包括道地药材、药食两用药材、新食品原料)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力争全州傣医药南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2. 建设2个省级以上傣医药南药良种繁育基地、5个省级傣医药南药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培育10个以傣医药南药种植和现代加工为主体,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或产业集团。

3. 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傣医药南药道地药材资源控制力明显提升,傣医药南药健康消费产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重点任务

(一)夯实傣医药南药理论基础

1. 充分发挥西双版纳民族医药研究所的职能和权威优势,利用傣医药南药资源普查成果,联合驻州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展傣医药南药理论研究,建立“傣医药南药基础理论库”和“傣医药南药药材、产品资源数据库”,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实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力争104种傣医药南药品种进入中国药典。

2. 加快傣医药南药标准体系建设,编制好傣医药南药的基础标准、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临床疗效评价、饮片质量标准和药材种植技术标准等工作。

3. 加快《傣医药志》编撰出版发行工作,加大对傣医药南药领域常用药物图谱、教科书、理论书籍、学术刊物的出版发行及傣医药南药知识的普及。

(二)加强傣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1. 完善覆盖城乡的傣医医疗服务网络。开展县级傣医院傣医诊疗科室建设和乡镇卫生院傣医科、傣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傣医医疗机构。提升傣医院等级,力争建设三级标准国际傣医院,为傣医发展、傣药新药临床疗效验证提供场地,使之成为辐射东盟各国传统民族医药交流和服务中心。

2. 提高傣药防病治病能力。发挥傣医药专长,重点在风湿病、骨伤、皮肤病、产后病、肠胃病,脑卒中后遗症、月子病预防、妇科病等方面设立专科门诊,彰显傣医药特色优势。

3. 强化傣医院临床试验室建设和傣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工作。及时抢救、挖掘、研究开发传统八大名医名方名药。

(三)建好傣医药南药种植基地

1. 构建政府引导、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运作模式,建立傣医药南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保证优质傣医药南药生产。

2. 充分利用我州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林下傣医药南药仿生种植,实现“林药间作,以药养林”。可重点发展砂仁、石斛、沉香、薏苡仁、龙血树等道地南药。有序发展重楼、滇黄精、白芨、金线莲、滇龙胆、肾茶、大叶千斤拔、珠子草、美登木、绞股蓝、刺五加、葛根等傣医药南药及辣木、诺丽、美藤果(印奇果)等新资源品种。扶持发展姜黄、竹叶兰、叶下珠、傣百解、紫色姜、倒心盾翅藤等特色傣药。保护发展奶子藤、长柱山丹、红花臭牡丹、树萝卜、圆锥南蛇藤、马莲鞍、云南萝芙木、通血香、腊肠树、蔓荆、山大黄等临床常用傣医药材的种植和种质资源保护。

(四)培育傣医药南药骨干企业

1. 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傣医药南药招商引资活动,紧盯全国药品交易会、中国中药博览会、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医药领域重点交流平台,以及国内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集中地、医药战略投资机构,积极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投资主体,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2030年底前,引进10户以上国内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投资我州傣医药南药。

2. 制定全州傣医药南药骨干企业目录,统筹发展改革、科技、经济和信息、商务等部门相关专项资金,用足用活民贸民品企业优惠政策,集中力量加大对傣医药南药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开发傣医药南药的成长型企业,扶持5个以上产值破亿元骨干企业,打造2 个以上产值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

3. 加快推进行业整合,对企业兼并重组或企业集团内部优化资源配置而发生的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等申请,州有关部门要及时评审、审批或上报省及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支持昆药集团利用我州生物多样化和特殊光热条件,创新发展一批品种品牌,建设覆盖全省傣药制剂供应的独立傣药制剂中心,提升傣药制剂供应能力,为傣药进入省级和地州级医疗集团用药供应奠定基础。

(五)打造傣医药南药现代物流

1. 制定出台我州傣医药南药物流发展规划,力争2030年底前,基本形成高效、快捷、便民的现代医药流通体系。

2. 加快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建设,推进傣药谷产业聚集效应,抓实勐海生物医药大健康园区建设。着力推进综合性现代傣医药南药物流园、傣医药南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现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展示交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一体化。

3. 着力推进勐腊澜沧江—湄公河傣医药南药交易平台建设,为国际传统医学交流和傣医药南药互贸交易提供场所,推动国际物流与文化交流发展,扩大傣医药南药国际影响力。

(六)推进傣医药南药研发创新

1. 加强傣药国药准字品种的深入研究和二次开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雅叫哈顿、七味榼藤子丸傣药产品的临床定位研究和二次开发;提升龙血竭胶囊、珠子肝泰胶囊、双姜胃痛丸、肾茶袋泡茶等傣药南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2. 加强傣医院院内制剂的剂型改造。激活傣医院前期开发中的“休眠”、“半休眠”品种,对部分疗效显著的制剂品种,根据临床使用和患者需求,进行新剂型改造,优化生产工艺、改进剂型,推广临床运用,开展临床基础好、疗效确切的百解胶囊、健胃止痛、保肝胶囊等制剂的临床前预研究与研究;筛选5-10个临床验方开展新制剂文号申报研究,为傣医药的推广应用补充新鲜品种。

3. 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协同创新工作室,积极推进傣医药南药研究,助力傣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对砂仁和辣木、诺丽、美藤果等新资源食品原料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开展以石斛、绞股蓝、藤茶为主配方的保健食品研发;开展金线莲、肾茶新食品原料申报研究,积极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保健食品。

(七)扶持傣医药南药做大市场

1. 积极争取国家将我州傣药产品纳入全国医保报销目录,扶持傣药产品进入省药品招标平台,鼓励州内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使用不作平台外采购限制。

2. 支持43个傣药医疗机构制剂推广使用,鼓励州内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州人民医院、农垦医院等重点医院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对县及以下医疗机构使用制剂不计入20%的非基药范围。

3. 加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傣医传统疗法睡药疗法和傣药三宝的宣传推广使用工作,迅速打造成为我州知名品牌。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等市场主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傣医药南药美容、养生、保健等傣医药南药衍生产业。

(八)发展傣医药南药特色教育

1. 制定出台我州傣医药南药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傣医药南药专家(传承人才)库,开展州级傣医药师带徒工作,落实师承人员待遇。切实改变过去简单照搬西方医药、中医药培养傣医药南药人才的做法。

2. 切实办好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的特色教育工作,抓实傣医学、康复治疗学(傣医学方向)和中药学(傣药学方向)的招生教育工作。培养一批傣医康复治疗、傣医护理、傣医养生保健、傣药标准化栽培种植、傣药生产营销管理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西双版纳,服务区域经济,辐射周边国家,将傣医药学院建设成为“地方性、民族化、开放式、国际化”的“小而精”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3. 参照国家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模式,建立一批名老傣医药南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包括临床经验示教诊室、资料室和临床经验共享平台)。

4. 充分发挥州傣医药南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作用,促进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相关院校通过邀请民间傣医药南药承人授课、担任“客座教师”,组织实地调研等方式,积极探索傣医药南药特色教学模式。

(九)抓紧傣医药南药立法工作。

1. 加强傣医药地方立法、规范傣医药管理,保证傣医药人员合法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健服务。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药保护发展条例》列入地方立法,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制定出台,从法制的角度,保证西双版纳州西医、中医、傣医并重,相互结合,协调发展。

2. 推进傣医药的依法管理,积极创造民族医药的良好发展环境,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执业、管理有序、健康发展的傣医药工作新局面,更好地发挥傣医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十)做好傣医药南药宣传工作

1. 加强傣医药文化研究,建设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傣医药南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信傣医药、爱傣医药、用傣医药”的浓厚氛围。

2. 发掘傣医药南药文化资源。探索傣医药多元综合化发展模式,拓展傣医药服务领域,培育傣医药文化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傣医药南药文化产业链。

3. 拓展傣医药南药文化对外传播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傣医药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傣医药南药产业作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点产业,成立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系统研究解决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州内部门间协调配合,发挥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建立政府、企业与国家中医药知名专家学者,国家基药、医保药品审评专家,国家药典委专家的沟通交流平台和相应的交流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二)加大政策金融财政支持

积极争取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金加大对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推进傣医药南药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的并购投资。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投资基金参与傣医药南药产业各环节的投资。加快发展傣医药南药科研成果研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积极支持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加大傣医药南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药食同源基础研究、产品市场推广、傣医药南药市场原料收储贴息等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傣医药南药药材抵押贷款创新以及针对傣医药南药种植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健全傣医药南药产业监管。加强部门间协调,共享信息资源,形成种植、生产、销售各环节联动执法和监管。强化傣医药南药生产和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管理,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加大傣医药南药品牌和商标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药材、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规范傣医药南药交易市场秩序。加大对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及时调整和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真正发挥政府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建立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傣医药南药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傣医药南药服务和贸易数据统计,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促进傣医药南药产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行业统计、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定期发布傣医药南药原料供求信息、产品研发动态,引导企业错位发展,建立高层次傣医药南药产业政企对话咨询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执行情况,提出制定和完善政策建议。鼓励建立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联盟,依托行业中介组织、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强化协同创新发展。

加快我州傣医药南药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各区管委会要根据职责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配套落实政策。州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部门、本单位职责,抓紧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统筹利用好现有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傣医药南药发展的扶持力度。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