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青岛“天游园”故居,隐藏了多少不解之谜?

  一代宗师吴昌硕曾专门为康有为刻过一枚奇特的印章,字面是:“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这27个字,凝练地概括了康有为的一生。


由此可见,“康有为故居”应有多处,青岛故居乃是他最后栖居之所。尽管他并没有定居青岛,但从1923年起,每年至少到此居住一段时期,直至1927年在此病逝。


康有为故居,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汇泉湾畔福山支路5号。原为德国总督初来青岛时的官邸,康有为1923年买下并入住。


康有为决定在青岛置房,有个铺垫:1917年冬,是康有为第一次到青岛,其诗集中这样写道:“丁巳冬至日游青岛,并谒恭邸于会泉。”面对青岛景色,发出了“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叹,并赋诗一首:“海上忽见神仙山,金碧观阑绚其间。楼阁倚山临海滨,碧波浩荡通天边。”


不难看出,康有为对青岛的第一印象颇佳。1923年,康有为携子女同筏、同凝、同环重游青岛,感觉犹如“重入神仙画里来”,遂想在这人间仙境置一栖身之所。


当时,青岛叫“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因仰慕康有为大名,先将德国总督这所官邸租给其住,后又以1000银元(相当于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半买半送。康有为在《与方子节书》中说:“吾今得屋,即德人初得青岛时旧提督楼,今虽租之,然青岛官地,无非租者,可继续租去”。


喜得新居的康有为,专门作《甲子六月领得德国提督楼》诗一首纪念,诗中写道:“截海为塘山作堤,茂林峻岭树如荠。庄严旧日节楼在,今落吾家可隐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从鱼山路下车沿一条石子铺就的蜿蜒小路北行,不多远,便可看到掩映在绿树之中黄砖红瓦的小楼。门口的“天游园”简介告示,这座德式小洋楼始建于1899年,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


走进院子,沿台阶拾级而上,即入一楼康有为生平展室。正厅内有一尊康有为坐姿塑像,背景有一长匾,上书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一段话:“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着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这无疑是对康有为这一人物的历史定位。


据说,这里当初曾挂过溥仪题写的“天游堂”匾额,乃是康家待客的地方。


沿着狭窄的木质楼梯上到二楼,是康有为的起居室和书房,解说员说,康有为与第三代恭亲王溥伟私交甚笃,溥伟移居大连时,遂将家具全部赠予康有为。


这幢小楼右侧几丈之遥是一派葱茏的小鱼山,面南百步处便是大海。坐在二楼的阳台上,可以直观海景,称得上是一处位置极佳的海景别墅。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念,“屋虽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碧波,仅距百步”,康有为感觉“风景极佳,盛暑不热”,乃将此宅称为“天游园”,自号“天游化人”。



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


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如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多有批判,这其中重要原因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并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

  1927年3月中旬,刚刚在上海过完了七十大寿的康有为,回到“天游园”别墅。3月29日,去粤菜馆英记酒楼参加同乡宴,喝了一杯橙汁后,突然腹痛难忍,急忙回家,当夜呕吐不止。31日凌晨5时许,“七窍出血而死”,倒在别墅中,尔后葬于他自己在青岛事先选好的墓地——枣儿山。


青岛枣儿山公园

康有为死时,其妻妾子女大都不在身旁,门人弟子也散落各地。


梁启超在北京闻知噩耗后,失声痛哭,于4月17日召集康门弟子在宣武城南畿辅先哲祠举行公祭。弟子们涕泪双流,梁启超哽咽着宣读祭文:“吾师视中国如命……思托古以改制,作新民而迈进……繄百日之设施,实宏远而周详……后有作新中国史者,终不得不以戊戌为第一章。”


关于康有为的死因,盖因乃“七窍出血而死”,属于非正常死亡迹象。于是,个中便出现了种种猜测:


一曰被国民党人下毒害死;


二曰被慈禧太后生前所遣杀手下毒;


三曰被日本人投毒害死;


四曰酒楼食品不洁所致;

……

究竟是何因所致?目前仍为悬念,但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康有为这一人物的复杂性。


不明的死因和褒贬不一的评说,为康有为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也谜一样留在了这座“天游园”别墅之中,任凭如我一样的游人信马由缰猜想。


然而,无论褒也好,贬也好,都无可动摇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凡人物的史实存在。

举报
评论 0